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保时捷业绩暴跌99%:裁员、战略收缩,豪华车市场何去何从?

时间:2025-10-30 08:13:20 来源:每日资本论 作者:每日资本论

当曾经象征财富与地位的保时捷,在电动化浪潮中陷入业绩暴跌、大规模裁员的困境,这家百年豪华车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它是否还能成为富人眼中的“梦想之车”?



文/每日资本论

2025年10月的德国斯图加特,秋意渐浓,但保时捷总部大楼内却弥漫着寒冬般的肃杀气氛。这家曾以“豪车印钞机”闻名的汽车制造商,交出了一份令市场震惊的财报: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68.6亿欧元,同比下降6%;销售利润从40.35亿欧元骤降至4000万欧元,暴跌99%;销售回报率从14.1%缩水至0.2%,第三季度单季亏损更是高达9.66亿欧元(约合80亿元人民币)。

业绩崩塌的连锁反应迅速蔓延。为应对经营压力,保时捷宣布启动组织结构优化,计划在未来几年内裁员1900人,并在年内削减2000个临时岗位,第二轮裁员方案预计年底前公布。更令人意外的是,公司同时宣布推迟部分纯电动车型推出计划,延长燃油和混动车型生命周期,并终止电池自产项目——这一系列重组措施将带来约27亿欧元(约合224亿元人民币)的额外支出,被媒体称为“保时捷成立以来最彻底的战略收缩”。

高层人事地震同步上演。保时捷宣布任命迈克尔·莱特斯(Michael Leiters)博士为新任首席执行官,自2026年1月1日起生效,而执掌公司十年的奥利弗·布鲁姆博士(Dr. Oliver Blume)将继续担任大众汽车集团CEO。这一调整终结了“大众集团+保时捷”双重领导模式,但股东们担忧:在保时捷急需专注决策的时刻,这种职责重叠是否会削弱战略执行力?



资本市场用脚投票:股价三年蒸发三分之二

敏感的资本市场早已给出判断。保时捷股价从2021年巅峰期的130美元持续下探,如今在40美元低位徘徊,市值蒸发超三分之二。外界普遍认为,这并非周期性波动,而是结构性危机的信号——要知道,2023年其营业利润还高达73亿欧元,即便在2020年疫情最严峻时期,利润仍保持42亿欧元规模。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利润同比下滑23%至56亿欧元,而2025年的断崖式下跌,将这家百年车企推向悬崖边缘。

即将离任的布鲁姆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仍保持乐观:“完成重新定位后,保时捷已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2025年已完成结构、成本和产品战略全面调整,明年将出现积极趋势。”但现实数据却泼了一盆冷水。

中国市场失速:从巅峰到谷底的坠落

保时捷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表现堪称灾难。2025年前三季度销量仅3.2万辆,较去年同期暴跌26%,较2021年巅峰期的9.57万辆缩水66%,全球市场占比从33%骤降至15%,被美国、欧洲市场挤出前三。这场滑坡始于2022年:当年销量9.32万辆,2023年降至7.93万辆,2024年进一步下滑至5.69万辆,2025年前三季度同比跌幅扩大至26%。

布鲁姆承认:“我们未能及时跟上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转变,电动汽车发展速度比预期慢,市场结构性变化超出预判。”这背后是产品力的全面落后——当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2025年9月创下58.37%的历史新高时,保时捷的电动化进程却严重滞后。



电动化战略摇摆:技术路线与市场需求的错位

尽管保时捷推出了Taycan等电动车型,但其“重三电、轻软件”的技术路线导致车机系统流畅度与本土化功能严重落后,难以满足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高需求。旗舰车型Taycan更因续航虚标、充电问题导致销量暴跌10%,2024年销量同比下滑49%。更致命的是战略摇摆:2024年电动车销量占比仅12.7%,与2030年实现80%电动车占比的目标相去甚远。

面对业绩压力,保时捷不得不为电动化转型踩下刹车:终止电池自产计划,推迟纯电动车型上市,重新聚焦内燃机与混合动力车型。但这些“回头草”策略代价高昂——重组措施带来约27亿欧元额外支出,而2024年电动车型研发投入占比已从2021年的15%飙升至37%,整体利润率从18.3%降至14.5%。

关税与竞争:美国市场的双重困境

全球贸易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危机。2025年7月,美国与欧盟达成贸易协议,对欧盟进口汽车征收15%基准关税(叠加25%行业附加关税后实际税率达40%)。作为保时捷第一大市场,美国关税政策导致今年约7亿欧元(约合58亿元人民币)损失,未来价格不得不进一步上涨以转嫁成本。

但竞争对手早已布局:特斯拉Model 3在美国享有最高7500美元联邦税收抵免,凯迪拉克则凭借电气化转型登顶2025年第二季度豪华电动车市场份额榜首。相比之下,保时捷暂无美国建厂计划,只能被动承受成本压力。



退守燃油车:短期止血还是长期自杀?

保时捷最新计划引发巨大争议:支持者认为战略收缩是“止血良策”,避免过度依赖电动车遭受更大损失;反对者警告,欧盟2035年燃油车禁售令已进入立法程序,中国2030年新能源渗透率将超50%,此时退守无异于“自杀”。德国汽车界人士直言:“保时捷放弃了电动化先发优势,等想回头时,市场早已被BBA和中国品牌瓜分。”

“每日资本论”分析认为,保时捷的困境折射出欧美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的深层矛盾:表面是与中国汽车路径的博弈,实质是供应链瓶颈与盈利压力的双重制约。电动车产业链对锂、钴、镍等原材料的高度依赖,叠加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的消费力下降,使得车企面临“转型找死、不转型等死”的艰难抉择。



未来之问:当豪华属性褪色,保时捷还剩什么?

即便通过裁员与供应链优化“抠”出部分成本,保时捷仍需回答最根本的问题:当降价促销使其失去“身份象征”光环,当电动化转型滞后导致技术代差,这家百年车企的核心竞争力究竟何在?2026年若押注油车后业绩未能回暖,保时捷是否会再次翻出尘封的电气化方案?

新任CEO莱特斯接手的,不仅是一个业绩暴跌、战略混乱的保时捷,更是一个需要重新定义“豪华”内涵的时代命题。法拉利的经验未必适用于保时捷,而留给这位新掌门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资建议,请注意投资风险。码字不易,若您手机还有电,请帮忙点赞、转发。非常感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