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养老金体系发展不均衡,专家呼吁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

时间:2025-10-30 17:20:16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时代周报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李杭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保障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养老保障体系的核心支撑,养老金融的发展不仅关乎老年人生活质量,更对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具有战略意义。当前,我国已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但各支柱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2025年10月28日,金融街论坛年会举办了"以全球视野共筑中国特色养老金融体系"主题平行论坛。与会专家指出,在人口结构加速转变的背景下,加快完善养老金融体系已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关键举措。

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蔡希良在论坛上强调,养老金融作为连接资金、资产、服务与产业的重要枢纽,必须兼顾保值增值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双重使命。他建议通过制度创新引导长期资金投向国家战略领域,实现养老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

当前正值"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布局的关键节点。最新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加快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这为养老保障体系改革指明了方向。

新技术革命为养老金融发展带来新机遇。论坛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文灵表示,养老金作为典型的耐心资本,应积极拥抱技术创新,通过优化投资组合提升收益水平。数据显示,2021-2025年企业(职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额超7560亿元,年化收益率达6.2%。

企业年金规模突破7.56万亿,但覆盖面亟待扩大

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2%。清华五道口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介绍,我国养老体系由三大支柱构成:第一支柱为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72亿人;第二支柱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基金规模达7.56万亿元;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于2024年全面推广,开户人数突破7000万。


论坛现场 时代周报 李杭/摄

尽管体系框架已完善,但结构性矛盾突出。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目前仅16.82万家企业建立,覆盖职工3290.81万人,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第一支柱参保率已达95%,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虽发展迅速,但整体规模仍有限。

三大支柱发展失衡,个人养老金面临现实挑战

专家分析指出,当前体系存在三大痛点:一是第二支柱覆盖面窄,中小企业参与度低;二是第三支柱产品吸引力不足,居民缴存意愿低迷;三是税收优惠政策效果未达预期。数据显示,个人养老金产品中,储蓄类、保险类收益稳定但收益率偏低(年化2%-3%),基金类收益较高但风险较大,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董克用建议:扩大企业年金覆盖范围,探索"自动加入机制";优化个人养老金产品设计,建立默认投资组合;加大税收优惠力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参与积极性。这些建议与政策导向高度契合。

政策持续发力,多地试点企业年金扩面

2024年以来,多地出台专项政策提升企业年金覆盖率。江西省提出,到2029年底实现国有及控股企业全覆盖,民营企业"能建尽建";内蒙古自治区要求国有企业建立全员覆盖的企业年金制度,并鼓励园区企业集体参保。这些举措有望显著提升第二支柱的覆盖广度。

在第一支柱优化方面,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适度上调。第三支柱方面,央行等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开发长期限、收益稳定的专属产品,加快商业保险年金创新,完善养老金融供给体系。


图源:图虫创意

随着各项政策落地实施,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正朝着更加均衡、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专家表示,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优化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效,才能构建起真正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多层次养老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