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金融服务全流程,金融业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然而,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也日益凸显——在提升效率与普惠性的同时,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与复杂性显著增强。近日,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数智化时代下的金融风险防控与协同治理”平行论坛举办,多位与会嘉宾就如何构建前瞻性、系统性、协同性的金融安全防线展开深入探讨。论坛上,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北京市检察院、中国政法大学发布《关于打击治理金融黑灰产的联合倡议书》(以下简称《倡议书》),明确提出通过阻断黑灰产互联网传播渠道、打造全民反黑产氛围,从源头端压缩其生存空间。

在数智浪潮席卷金融业的背景下,风险识别滞后、打击手段单一等问题愈发突出,新型金融犯罪快速迭代。面对这一形势,法律监督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塑造转变。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朱雅频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数智赋能是推动金融风险防控与协同治理提质增效的革命性力量。需将金融风险防控作为新一代数智技术全方位普及应用的重要场景,释放其作为检察工作引擎和关键变量的效用。”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葛晓燕进一步强调,面对数字浪潮下金融犯罪链条化、手段智能化、资金跨境化等新挑战,检察机关将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依法惩治以创新为名、披着技术“面纱”的金融犯罪,保障合法金融创新发展。她提出三大方向:一是统筹国内与国际大局,深化国际刑事司法协作,平等保护金融市场主体;二是统筹治罪与治理,推动金融违法犯罪溯源治理,加强全社会金融法治意识;三是坚持追逃追赃一体推进,刑事民事手段并用,守好金融安全司法防线。
为厘清金融犯罪发展脉络,北京市检察院在平行论坛上发布中英文双语版《金融检察白皮书(2024—2025)》。该白皮书分上、下篇共13章,上篇《金融检察司法办案情况》聚焦非法集资、洗钱、证券期货、信贷、非法经营、从业人员犯罪及金融民事行政监督七大领域,梳理出显著特点与趋势:
金融黑灰产,指在金融领域以违法或形式上不违法方式获取不当利益的新兴业态,涵盖不正当反催收、不法贷款中介、恶意逃废债、非法退保理赔、虚假征信修复、非法荐股等行为。在互联网经济浪潮下,其依托媒体平台扩张,呈现链条化、跨地域化、批量化、隐蔽化特点,严重侵害群众与机构权益,威胁金融市场秩序。
平行论坛上发布的《倡议书》指出,当前金融黑灰产治理面临协同机制困境、法律标准模糊、惩治力度不足、平台治理难题、消费者意识薄弱等挑战。例如,部分平台对入驻主体资质审核流于形式,导致非法中介泛滥;算法推荐机制可能加速黑灰产内容传播,增加治理难度。
为遏制乱象,《倡议书》提出六大举措: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