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云帆
“因访问量激增远超预期,下午线上服务成功率降至90%,我们深表歉意。”2025年10月29日深夜,MiniMax官方公告中的这封致歉信引发行业震动。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封由创始人闫俊杰亲笔撰写的道歉信,源于三天前其发布的M2文本模型引发的全球开发者狂潮——该模型登顶全球权威测评榜单Artificial Analysis(AA)开源模型榜首,并在海外开发者社区掀起“M2现象”。

“MiniMax”这个名字暗藏玄机。在博弈论中,它代表“极小化极大”策略——在最坏情况下寻求最优解。这恰与创始人闫俊杰的创业哲学不谋而合。2022年初,当通用大模型尚未进入主流投资视野时,这位前商汤科技副总裁便在上海创立MiniMax,提出“用AI服务普通人”的终极目标。
云启资本合伙人陈昱回忆,当时多数投资人听不懂闫俊杰描述的AGI(通用人工智能)路径,但云启仍以天使轮投资押注这条“高风险赛道”。事实证明,这场押注极具前瞻性:2023年ChatGPT引爆全球AI风口时,提前布局的MiniMax已构建起技术护城河。

2023年“百模大战”期间,当多数厂商追逐“短平快”的稠密架构时,MiniMax却将80%算力投入被视为“不稳定”的MoE(混合专家)架构研发。这种“反共识”决策使其在2024年1月率先推出国内首个MoE大模型abab 6,同年4月升级的abab 6.5系列更开创了MoE架构商业化部署先河。
数据印证了战略的正确性:截至2025年,MoE架构已取代稠密架构成为行业主流,DeepSeek等后起之秀的崛起更验证了MiniMax的技术预判。这种“提前两年布局”的能力,源于闫俊杰对行业“天花板困境”的深刻洞察——当其他公司忙于融资造势时,MiniMax已构建起“B端+C端”双轮驱动的生态体系。
2024年8月的MiniMax Open Day成为行业转折点。这场首次线下发布会透露两个关键数据:日均30亿次全球交互量、国内最大的token调用量。更震撼的是其多模态战略的完整呈现——从文本模型M1到视频模型,再到通用智能体和海螺视频智能体,MiniMax完成“模型-应用-生态”的闭环构建。

2025年6月的“技术发布周”则将这种优势推向极致:M1在长文本处理领域持续领跑,海螺视频与语音模型的爆火使其成为国内唯一“全模态之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部分AI公司因过度依赖单一产品陷入战略收缩,而MiniMax已实现健康的商业化闭环——这是说服资本市场的核心筹码。
2025年10月发布的M2文本模型,将这场技术革命推向新高度。该模型在AA榜单中位列全球第五、开源第一,智能水平接近GPT-5(high),但单位成本不足Claude 4.5的8%。更颠覆性的是其“限时免费”策略——闫俊杰承诺“直到服务器扛不住为止”,这被业界视为瓦解“算力税”、推动AI普惠的关键战役。
上线三天内,M2接连创下纪录:OpenRouter全球调用量第五、国内模型第一、HuggingFace Trending榜单冠军。访问量激增导致服务短暂波动,迫使公司紧急扩容。这场“幸福的烦恼”背后,是资本市场对“中国大模型第一股”的重新审视——当行业从技术参数竞赛转向商业模式比拼时,MiniMax的差异化路径正显现独特价值。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MiniMax展台成为焦点。当其他公司仍在讲述技术故事时,其展示的多元化营收结构已赢得投资者信任。这场AI终局之战的胜负手,或许不在于参数规模,而在于谁能率先找到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主义的平衡点——而这,正是MiniMax正在书写的答案。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