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市场回暖之际,财险行业同样交出亮眼成绩单。根据北京商报11月4日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77家非上市财险公司整体盈利状况显著改善,超九成企业实现盈利,多家此前亏损的险企成功扭亏为盈,行业格局呈现新变化。

数据显示,77家非上市财险公司前三季度合计实现净利润137.1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5.03亿元增长超一倍。其中71家公司实现盈利,占比达92.2%。具体来看,比亚迪财险、大家财险、安盛天平财险等8家企业成功扭亏,亚太财险、中路财险等也实现盈利转正。
尽管整体盈利向好,但仍有6家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前海财险以0.64亿元净亏损位居榜首,其综合成本率高达228.93%,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该公司最新风险评级为C类,属于偿付能力不达标企业。针对经营困境,前海财险表示将通过优化业务结构、强化成本管控、推进资本补充等措施改善盈利能力。
盈利提升背后是财险公司在投资端与承保端的双重发力。受资本市场回暖影响,行业总投资收益同比增长显著。同时,在监管引导下,财险公司通过风险减量管理等手段优化成本结构,行业综合成本率持续改善。
据统计,74家可比险企中50家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金融监管总局财险司司长尹江鳌透露,2024年1-9月财险业综合费用率创20年新低,综合成本率达10年最低水平,其中压降成本对降本增效的贡献率达74%。
11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险企严格执行备案费率,推动非车险产品"报行合一"。专家认为,该政策将规范市场秩序,减少恶性竞争,促使险企聚焦业务质量与风险管控。科技部专家周迪指出,长期来看综合成本率有望趋于合理水平。
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补充表示,短期费用调整可能带来业务拓展压力,但中小险企可通过专业化、科技化路径突围。例如聚焦农业保险等细分领域,结合地域特色开发定制化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从保险业务收入看,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前三季度77家非上市财险公司合计收入3767.18亿元,其中国寿财险(855.77亿元)、中华财险(575.4亿元)两家头部企业占比达37.99%,收入规模长期领先行业。
业内人士分析,财险市场马太效应凸显的原因在于头部企业凭借品牌、规模和经验优势,在市场份额、客户资源和风险管理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张玥建议,中小险企应通过生态合作、科技赋能等方式提升竞争力,避免在同质化竞争中陷入被动。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