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大北农丰收节:创新农业庆典,共筑丰收新篇章

时间:2025-09-21 17:02:00 来源:一点财经 作者:一点财经

九月末的北京,秋意渐浓,丰收的喜悦悄然弥漫。在大北农凤凰国际创新园的神农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丰收节即将于9月23日拉开帷幕。这不仅仅是一场庆祝丰收的盛会,更是大北农作为农业领域领军企业,向消费者展示其创新实践与温暖情怀的窗口。

活动以一曲《大丰收礼赞》的恢弘鼓声正式启幕,随后现场奏唱《国歌》与大北农企业之歌《强农报国》,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代表、企业嘉宾与市民观众共同见证了这一盛况。大北农丰收节,正以一种更加温暖、开放的方式,走进消费者的生活,成为中国农业创新实践的鲜活样本。

一、大北农丰收节,亮点纷呈

中国农民丰收节自设立以来,已成为推动农业文化、连接城乡情感的重要平台。而企业举办的丰收节,则更注重科技应用、产业联动和大众参与。大北农此次活动,正是这一理念的典型代表。

本次活动由大北农集团联合中国农民研修学院、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专委会共同主办,大有谷集团承办。活动还获得了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华网、农民日报、南方农村报、新京报政事儿等多家权威媒体的全程直播支持,以及多家自媒体的积极参与,阵容强大,影响力广泛。



从活动安排来看,大北农丰收节分为“开幕式+嘉年华”两大板块,时间从9月23日一直延续到10月6日,巧妙衔接中秋和国庆假期,打造了一个长达两周的消费热点期,公众参与感极强。

开幕式设计层次分明:“穗浪千重”沃野欢歌、“美好生活”烟火丰稔、“振兴之路”礼炮丰年三大篇章,分别呼应自然馈赠、生活体验与乡村振兴三大维度。歌伴舞、民歌联唱、器乐联赛、丰收锣鼓等节目,全部源自各地农俗文化与劳动者的真实情感。彝族歌手的《天上雾腾腾》、蒙古族歌手的《幸福的牧马人》,展现了不同地域生产者与丰收之间的深厚情感纽带。

嘉年华部分则更加注重体验和互动。“好吃又好逛”的市集展销,涵盖了各类农产品、美食和双节好礼;集章打卡、金秋套圈、赶猪大赛、古诗对战等互动游戏,既乡土又新潮,瞄准了年轻群体的兴趣点。所有到场观众还有机会免费领取大有谷定制好礼,让丰收节更加贴近民心。



更值得关注的是,活动还邀请了“三农领域达人+本地生活达人”同步直播,打破了线下限制,实现了“云逛展、云下单”,真正打通了“内容-场景-消费”全链路。大北农没有让“创新强农”停留在概念上,而是将其化为了沉浸式体验;没有让“美好生活”沦为标语,而是让它变得可触摸、可品尝、可分享。

这场丰收节已超越普通的品牌活动,变成了农业企业构建生态、增强用户粘性、实现多元收益的战略动作。它既促进了消费,又树立了品牌形象,是一种更立体、更高效的沟通方式。

节日是形式,产业是内核。丰收节正成为农业企业展示实力、链接资源、触达用户的关键窗口。大北农借助这类活动,不仅强化了行业地位,也在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摸索可复制的推广路径。

二、为何选择大有谷承办?

如果说大北农集团是农业领域的“科技老兵”,那么大有谷集团就是其面向消费市场的“新锐先锋”。大北农起家于饲料、动保、种业,长期深耕B端市场。近年来,随着国家“树立大食物观”战略部署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农业龙头企业开始向下游延伸,布局食品终端,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这正是大有谷成立的背景。

大有谷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打造“国内领先的新型优质食品平台”。它不是自己做农产品,而是搭建一个汇集优质农产品资源的供应链与品牌体系,向上连接农民和农业合作社,向下对接消费者和商超渠道。为消费者提供可信赖的食品选择,为生产者提供稳定的销售通道和品牌赋能。

而本次丰收节,恰恰成为大有谷实践该战略的关键场景。市集展销相当于一个线下快闪店,测试哪些产品更受消费者欢迎;达人直播,是线上分销通道的一次压力演练;互动打卡,则在无形中积累用户对“大有谷”品牌的认知和好感。



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市场:好食材不该匿名,它们值得拥有一个共同信任的标识。而大有谷,正试图成为那个标识。

我国农产品食品市场处在高速发展态势,但同质化、品牌辨识度低、信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大有谷正在做的,是通过严格选品、溯源技术、品牌包装与渠道管控,打造一个从田间到餐桌的“信任闭环”。丰收节,就是这个闭环的首次大型亮相。

三、丰收,是一种有温度的情怀

农业连接土地与人情,既靠天吃饭,又依赖人工守护。它既要规模化效率,又离不开个体匠心。正因如此,一家农业企业如果只想靠技术、渠道或规模取胜,而缺乏对农业本质的理解与敬畏,很难真正走远。

情怀,不是点缀,而是农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它关乎信任和认同,更关乎能否在这场从产地到餐桌的漫长链条中,找到并守住自己的位置。本次大北农丰收节,之所以值得细看,正因为它不仅是节目和展销的堆叠,更是一场四种情怀的集中表达与有机融合。

农业情怀,是对根脉的敬意。在开幕式上,敬向神农行三拜礼、礼仪歌舞《炎帝颂》等环节,无一不在表达对农业文明的敬畏与传承。大北农起于农业、兴于农业,这种仪式感背后,是一家企业对产业本源的回归。

丰收情怀,是对劳动的礼赞。无论是《稻浪千重喜盈门》的舞蹈,还是各地民歌手的欢唱,都在抒写丰收带来的喜悦与满足。丰收不仅是产量的增加,更是农民收入的提升、乡村活力的复苏。大北农多年来推动科技种植、助力增产增收,恰是对“丰收”最实在的支撑。



消费者情怀,是对优质农产品的渴望与信任。今天的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吃得好”“吃得明白”。他们想知道食物来自哪里、是否安全、有何故事。大有谷的出现,正是为了回应这种需求。通过建立可追溯、有标准的食品平台,它试图在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建立一条基于品质和透明的信任链。

企业情怀,则是大北农“强农报国”使命的延伸。从饲料、种业到食品消费端,大北农的产业链延伸始终围绕一个核心:让农业有价值,让农民有尊严,让消费者有依靠。举办丰收节、打造大有谷,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期战略的落地动作,体现了一家农业龙头企业对产业升级的责任思考。

这四种情怀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交织、彼此成就。它们共同构成大北农丰收节的温度与深度,也让一场节庆超越了庆祝本身,成为一次产业信念的集体表达。

四、结尾:丰收之后,价值重塑

一场丰收节终会落幕,但大北农所铺展的,是一条从产业根基通向消费信任的长期之路。这不仅是一次节庆的创新,更是一场关于农业价值重塑的实践。通过丰收节,大北农将科技的温度、文化的厚度、品牌的态度融为一体,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农业正在发生的真实改变。

大有谷作为连接田间与餐桌的桥梁,正在尝试构建一个更透明、更可信的新型优质食品平台。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策略,更是一份对“强农报国”使命的坚守与延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时的丰收喜悦,更是一个企业扎根农业、面向未来的系统布局。

丰收,不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信任的收获。当农业真正走进人心,当每一份食材都承载故事与标准,那时的丰收,才真正具有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