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何珊珊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款形似信用卡、可磁吸在手机背面的超薄卡片——AI录音卡,正悄然改变着会议记录与日常沟通的方式。轻按两秒,录音启动;结束时,手机端App迅速跳出标注不同发言人的文字速记、会议纪要,甚至还能生成思维导图。这款名为TicNote的AI录音卡,由出门问问(02438.HK)于6月25日推出,定价999元起,发布至今已近90天,迅速成为录音硬件市场的新宠,销量持续攀升。
时代周报记者AI制图
AI录音卡并非出门问问首创,但TicNote凭借其独特的功能和市场定位,依然备受热捧。然而,对于出门问问而言,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8月25日,科技巨头阿里旗下钉钉在十周年发布会上推出了对标竞品DingTalk A1,青春版价格低至499元,更辅以钉钉生态办公优势,形成商业闭环。与此同时,360、科大讯飞等也纷纷发布类似产品,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深圳华强北的入局更是值得关注。众多小型厂商迅速复刻,推出百元级平替产品。时代周报记者近日在华强北发现,最低仅需120元,就能买到支持多语种录音转写的圆形卡片,其设计轻薄,可像气囊支架一样吸附在手机上,性价比极高。
AI录音卡市场引得各方势力环伺,这并非偶然。“AI+硬件”已成为大势所趋,各路选手各有资源禀赋。大厂凭借既有资源、规模和生态优势,意图迅速抢占垂直市场;华强北的玩家则将性价比做到极致,以凶狠的价格快速下沉市场。出门问问已有的市场优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AI录音卡最早由Plaud.AI推出。2023年6月,Plaud.AI发布了Plaud Note,旨在解决iPhone无法录音的痛点。其设计轻薄,可直接贴在手机背面,并接入GhatGPT,实现智能转写。截至2025年8月,Plaud Note两年内已卖出100万台,市场反响热烈。
这款产品迅速从海外传回国内,出门问问率先跟进,发布了TicNote。与Plaud Note不同,TicNote内置了出门问问自研的智能体Shadow AI,主打“有记忆的AI记录”。它能在会议录音中识别不同发言人,并在会议后自动输出待办事项等,主动协助用户。
在8月21日的中期财报会上,出门问问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志飞透露,“TicNote国内发布约2个月,全球销量已突破3万台”。财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出门问问AI智能硬件业务收入为0.98亿元,占1.79亿元总营收的54.78%,表现亮眼。
然而,一款小众赛道的AI硬件单品能突破3万台销量,已属难得。更多厂商盯上了这个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8月25日,钉钉强势入场,发布了DingTalk A1。这款产品同样可磁吸在手机背面,配套的AI听记系统能完成语音转文字、自动生成摘要、标记关键观点、提取会议任务等任务。更值得一提的是,它还具备出门问问难以复制的生态优势——上述转录提取内容可以自动写入钉钉流程或AI表格。DingTalk A1青春版售价499元,旗舰版799元,性价比极高。
钉钉方面向时代周报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发布会现场限量首发的1000台旗舰版当场售罄,第二批旗舰版预售也迅速售罄,市场热度可见一斑。
一名接近钉钉的人士透露,在发布DingTalk A1之前,钉钉曾主动与出门问问交流,询问是否要共同打造产品。然而,随着钉钉的独立入场,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微妙变化。
DingTalk A1的商业变现模式与TicNote相似,同样以AI软件付费拉动营收。用户购买硬件后,包含基础的免费使用额度,后续如果需要更多语音转文字时长和个人云存储空间,则需购买软件会员。专业版和尊享版会员分别售价599元/年和1499元/年,为钉钉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然而,更猛烈的冲击来自华强北。9月14日,时代周报记者在深圳华强北实地走访时发现,市场已出现大量白牌AI录音卡片产品。最受欢迎的是形态、功能都更为简化的圆形AI录音卡片产品,其设计轻薄,可吸附在手机背面,零售价仅120元~150元,性价比极高。
华强北的AI翻译机
时代周报记者体验后发现,这类圆形AI录音卡片产品借助蓝牙连接手机,支持上百种语言翻译和基础录音转写,甚至支持跨语言视频翻译聊天等功能。然而,跨语言视频翻译聊天需要额外付费,这也为厂商带来了额外的收入来源。
时代周报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360、科大讯飞也已推出类似产品。科大讯飞的商品介绍甚至直接打出“PlaudNote同款”,并称365天所有功能无限制免费使用,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关注。而PlaudNote也正从海外杀回,争夺国内市场。它在京东定价1238元,与海外的179美元(约合人民币1300元)基本持平,显示出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一名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披露,PlaudNote最晚将于9月底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出门问问将正面迎敌。这场跨国竞争,无疑将加剧AI录音卡市场的激烈程度。
电商平台AI录音卡片不同商品与价位
大厂、AI中厂、华强北、海外品牌,四方势力很快让市场分层。Plaud Note以1299元锚定高端市场,并依靠软件订阅收入(ARR)盈利;TicNote和DingTalk A1基本在799-1000元中端市场厮杀,前者拼自研AI智能体,后者拼办公生态;华强北则用300元以下的产品收割下沉市场,各展所长。
面对TicNote的热销,抄袭争议也随之泛起。用户对比发现,TicNote的磁吸方式、按键布局甚至App交互,都和Plaud Note高度相似。这引发了市场对出门问问创新能力的质疑。
出门问问AI硬件副总裁曾森此前回应时代周报记者称,硬件形态相似,本质是因为用户对“便携”的需求有共识。就像手机最终都走向大屏轻薄一样,卡片式设计能解决随时携带不占地的痛点,多家厂商选择这种形态很正常。核心差异在“里子”,TicNote的AI能力、声学设计、算法、续航优化以及搭载的智能体都是出门问问自主研发的Shadow AI。“后续还会持续优化,长期服务能力才是关键。”曾森强调。
左为TicNote功能页面,右为华强北产品功能页面
出门问问面临的压力不小。最新中期财报显示,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改善,期内亏损为人民币290万元,同比减少99.5%,接近盈亏平衡。然而,反观钉钉,其可以依靠集团资源整合优势压低成本。例如,用户购买DingTalk A1硬件后,钉钉可提供1000分钟免费转写时长和10GB云存储的附加值,还能实现会议纪要一键同步钉钉待办,进一步利用钉钉的办公生态优势。
大厂下场,以办公生态优势切入AI录音市场。华强北出手,挟产业链和极致制造成本优势拉低产品价格。面对左右夹击之势,曾森保持乐观态度:“更多友商进入这个市场,证明大家对市场机会都有共识,也说明这个品类存在明确的市场机会。”他还表态称,“欢迎更多友商一起把市场做大,出门问问则专注找好自己的定位,持续精进。”
在跌撞中成长,出门问问已不陌生。曾森回忆,2014年公司“哪个赛道火就做哪个”,AI手表、音箱都试过,最后的结果是团队从1000人缩减至100多人。直到2023年大模型兴起,出门问问决定让AI成为核心。“硬件产品我们有丰富经验,也踩过很多坑,这是我们在‘AI+硬件’商业化过程中最大的经验积累,也是最大的优势。”曾森说。
曾森认为,AI录音卡片具备很好的市场潜力,但不是用户的必需品。“从我们获取的用户画像看,AI录音卡片的用户对端到端的体验要求极高,华强北的品质和体验无法满足AI录音卡片的用户需求,机会仍在能打造极致端到端体验的厂商手里。”他分析道。
QYResearch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音频工具市场规模约为13.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3亿元),预计2031年将达26.6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9亿元),2025-2031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0.0%。曾森认为,“对于AI公司而言,服务精准用户,持续迭代AI功能,每年保证销售几十万台产品,并持续增长就是很好的模式了。”假设参考Plaud Note年平均销售额50万台计算,每台保持售价1000元,则年营收在5亿元,占比也仅为百亿元市场预期的5%。赛道尽管看起来拥挤,但参考TicNote的销量,市场仍有庞大空间。
这种可预见的百亿市场增长和被验证过的AI变现模式,让所有厂商都想分一杯羹。对厂商来说,AI硬件能有效带动云计算AI服务、存储消耗,还能强化钉钉、飞书、企业微信等办公自动化的“护城河”。因此,巨头会携资源与补贴强势入场。同时,这也是Office、WPS等办公软件、翻译软件、项目管理软件的新机会。
竞争格局背后是技术门槛与商业价值的博弈。当AI录音卡片的商业需求和变现路径已被验证,集体跟进就已毋庸置疑。业内人士认为,科技硬件产品的生态往往是初创企业定义品类,巨头凭借生态优势推进规模化,华强北通过供应链优势快速攻打下沉市场。未来行业或将呈现“高端产品拼技术、中端拼生态、低端拼成本”的分化格局。
“以往,OA、移动办公APP,还是漏掉了大量工作过程数据,因此谁掌握了‘交互入口’,谁就掌握了‘数据源头’,继而孵化出业务知识图谱、通过智能体重构工作流程,还能向金融、教育、传媒等行业拓展。”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商汤原智能产业研究院创始院长田丰分析道。
出门问问开始调整策略。出门问问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出门问问会将数据入口拓展至耳机、跑步机等品类。如接下来面向全球用户的TicNote Pots,将拥有即刻上传与转写、实时翻译、文件级AI搜索、团队协作等差异化亮点功能,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田丰认为,创业在于创造新的“营收增长点”,而不停留于硬件价格“血拼”。创业公司要看准一个行业做精做深,如医疗、教育、金融等,自研或开放生态,产生更有价值的智能体软件,真正融入垂直行业的核心流程。这也是出门问问从早年试错里总结的经验。
“把硬件本身的功能作为产品核心竞争力,出门问问不具备与大厂直面竞争的能力。”曾森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出门问问不缺爆款产品的基因和打造爆款的能力,重点在于热卖产品核心功能是否和出门问问持续保证优势的能力匹配。“硬件可以有不同形态,但AI是核心,这是出门问问能发挥到极致的核心优势。”曾森强调。这是出门问问选择的发展路线,也可作为众多AI厂商在激烈竞争下的路径参考。
大厂要杀出重围,只是卷价格也并无优势。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华强北大量产品涌入无疑会加剧AI录音卡市场的竞争,一场价格绞杀的恶战在所难免。在此情况下,大厂更要在技术精度和生态协同上进行突破,以此占据高端市场,形成差异优势。
(时代周报记者谢斯临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