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劳动/挖哥
手工编辑/掘叔
出品/独角兽观察
近日,阿里巴巴旗下高德地图高调推出“高德扫街榜”,宣称其为全球首个基于用户真实行为与信用生成的线下服务榜单,旨在重建线下信用体系。然而,这一创新产品迅速引发用户对数据合规性的广泛质疑。
高德扫街榜的推出,让用户轨迹数据的使用边界成为焦点。社交平台上,网友围绕“高德利用出行数据生成榜单是否合法”展开激烈讨论。部分用户认为,群体数据使用不违法,但追踪个体数据存在合规风险;也有用户调侃“阿里法务会让它合法”,但更多人表达了对数据安全的担忧。
一条高赞留言指出:“我同意数据用于导航精准化,但不愿被用于其他服务。线下行为数据若被滥用,风险远高于线上访问数据。”这一观点直指核心法律问题:作为地图导航工具的高德,是否有权将用户轨迹数据用于构建类似大众点评的榜单?
根据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条和第29条,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如用户轨迹、到店记录)需满足“特定目的、充分必要性”条件,并取得用户单独同意。2021年,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明确,地图导航类APP的必要个人信息仅为位置信息、出发地、到达地,不得因用户拒绝提供非必要信息而拒绝服务。
高德地图隐私政策亦明确,其基本功能为定位和导航,必要个人信息限于位置、出发地、到达地。然而,高德扫街榜作为全新维度的产品,其数据使用场景是否超出原有隐私政策范围?目前,高德未公开“用户轨迹用于榜单评分”的授权机制,也未披露行为数据与芝麻信用的加权比例。
针对数据合规质疑,高德软件有限公司提出侵权投诉,称用户芝麻信用引入高德评分已获合法授权,且数据经过去标识化、匿名化处理。但投诉未回应核心问题:将用户轨迹数据用于构建线下信用体系,是否超出地图导航的必要场景?原有隐私政策是否适配新产品?是否单独征求用户同意?
高德强调“数据使用均基于地图功能场景”,但这一说法与“重建线下信用体系”的产品定位存在矛盾。监管部门对个人数据保护力度严格,此前某头部出行企业因违法收集用户轨迹等敏感信息被罚80.26亿元,即为前车之鉴。
针对“高德扫街榜数据使用是否合规”的问题,阿里旗下通义千问大模型指出:该榜单以真实行为数据替代传统评价的创新模式,建立在对用户轨迹和信用数据的深度利用上,而这一领域正是法律敏感地带。高德若未在透明度和用户选择权上提供更高标准,可能因触碰隐私红线而被监管叫停。
本文观点基于高德扫街榜定位、法律法规及公开信息提出,旨在呼吁企业重视数据合规问题。若高德认为内容侵权,建议直接与通义千问所属主体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