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虎嗅ESG组
作者|陈玉立
头图|视觉中国
本文是#ESG进步观察#系列第153篇文章
核心观察:鞋服企业ESG转型
2025年4月,运动品牌安踏发布的2024年度ESG报告引发行业震动:可持续产品占比突破30%,温室气体直接排放(范围一)同比下降11.1%,MSCI ESG评级两年内连升三级至A级。无独有偶,特步国际同期发布的第九份ESG报告显示,其MSCI评级从2022年的BB级跃升至2024年的A级,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首个获此殊荣的企业。两大巨头的评级跃升,标志着这个传统上被视为高污染、高能耗的轻工业分支,正经历着从生产模式到价值体系的根本性重构。
绿色转型驱动因素:三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在消费者环保意识觉醒、资本市场ESG评级敏感度提升、全球供应链绿色要求趋严的三重驱动下,中国鞋服企业正将ESG从“可选项”升级为“必答题”。安踏集团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席丁世忠在报告中强调:“碳中和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时尚产业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10%,其中鞋服生产环节贡献超60%,这迫使企业必须重构价值链。
然而,行业转型呈现显著分化。头部品牌在目标设定、行动路径、数据披露等方面已形成可量化体系,而中小品牌在供应链管理、染整工艺、治理结构等环节仍存在明显短板。首科绿汇ESG负责人高艳辉指出:“当前行业披露质量参差不齐,多数企业尚未建立完整的碳管理体系。”
环境议题对鞋服企业的特殊性体现在三个维度:
在碳排放披露方面,安踏、特步、华利集团已实现范围三数据公开,而国内76%的上市鞋服企业仍停留在范围一、二披露阶段。以安踏为例,其2024年范围三排放达159.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是范围一排放(7580吨)的210倍。通过“1+3+5”战略(2050碳中和终极目标,2030年前实现零碳、零原生塑料、零填埋三个里程碑,五个50%子目标),安踏将可持续产品占比从2022年的19%提升至2024年的31%,包装可持续率达36%。
特步的转型更具技术驱动特征。其自主研发的供应链ESG数字化管理平台可追溯100%核心供应商的碳排放数据,2024年范围三排放总量为122.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通过“全价值链绿色转型”战略,特步计划到2030年使50%产品使用可持续材料,其冠军版跑鞋“160X 5.0”每双减少碳排放11.6-13.1克。
波司登的突破则体现在治理层面。作为首个获得MSCI ESG AAA评级的亚洲纺织服装品牌,波司登构建了“一个平台、六个议题、十三个专项”的管理体系,其供应链ESG数字化平台可实时监控核心供应商的碳排放、水资源消耗等12项指标,并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价值链低碳转型。
尽管头部企业表现亮眼,但行业整体披露质量仍与国际龙头存在差距。Nike、Adidas的年度可持续报告包含按产品类别分解的碳排放数据表,并与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标准对齐,而国内多数企业仍停留在“供应商守则”层面。高艳辉分析:“国内企业需要从‘合规披露’转向‘价值创造’,建立可复现的供应链排放清单。”
产品碳足迹管理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李宁2024年再生涤纶纱线使用量达2024吨,实现碳减排2283吨,其FSC认证鞋盒占比提升至80%,节水1127吨、节电22万度。安踏马赫5代跑鞋通过提高再生材料比例和绿色能源使用,单双碳足迹从12.37kg降至7.88kg,降幅达36%。天虹集团研发的低碳天然纤维,每公顷可吸收13.4吨二氧化碳,耗水量比传统棉低75%。
国际品牌的循环经济实践提供了更前沿的参考。Nike通过“Nike Grind”技术将废料研磨成再生材料,已回收超过3900万双旧鞋,制造出1300个运动场地。Patagonia的“Worn Wear”项目通过修复二手服装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每件服装平均使用年限达7.2年,是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
尽管李宁、安踏等企业已构建起系统的碳管理体系,但行业整体转型仍面临挑战。中小品牌在碳核算能力、绿色技术研发、供应链协同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华利集团作为Nike、Adidas的核心供应商,其经验具有借鉴意义:通过要求核心供应商每年减排3%,并建立碳排放绩效与订单分配挂钩的机制,华利成功将范围三排放强度纳入供应商评价体系。
安踏、特步的评级跃升,标志着中国鞋服产业正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当“中国制造”深度参与全球竞争时,企业需要证明的不仅是产品性价比,更是环境责任与商业伦理的双重合规。如何将头部企业的突破转化为全产业链优势,将是决定中国能否从“纺织大国”迈向“可持续时尚强国”的关键。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02760.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