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黄金成为全球资本追逐的焦点时,港股市场正迎来一颗“黑黄金”——鲟龙科技。这家手握全球35.4%鱼子酱市场份额的企业,正以“鱼子酱第一股”的姿态叩响港股大门,其背后是一场持续二十年的中国高端食材逆袭战。
作者 | 苏晚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二十年前,中国鱼子酱市场100%依赖进口。一罐贴着“俄罗斯”“伊朗”标签的产品动辄售价上万元,仅供西方奢侈品圈享用;如今,鲟龙科技的“卡露伽”鱼子酱不仅登上奥斯卡晚宴、G20峰会,更成为汉莎、国泰等四大航司头等舱的标配,出口覆盖46个国家和地区。这场逆袭的起点,是一位水产科研人员的“破釜沉舟”。
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深耕多年的王斌,目睹中国高端食材被进口垄断的现状后,带着“让中国鱼子酱走向世界”的初心辞职下海。他将全部积蓄投入千岛湖的鲟鱼养殖,创办了鲟龙科技。然而,创业初期便遭遇千岛湖60年不遇的高温,水温飙升至28℃以上,导致5万尾鲟鱼死亡过半,企业濒临绝境。
不愿放弃的王斌通过加深网箱、抽底层冷水、使用液氮降温等措施,将鲟鱼存活率从不足30%提升至97%。此后,他带领团队攻克人工繁育难题,培育出中国首个鲟鱼良种“鲟龙1号”,为产业奠定了技术基础。
如今,这家从千岛湖起步的企业,全球市占率远超第二名5倍,完成了从“绝境求生”到“掌握全球定价权”的蜕变。其港股IPO的冲刺,或将使“中国制造”首次在全球鱼子酱资本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2024年,鲟龙科技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营收6.69亿元,净利润3.24亿元,其中高端鱼子酱收入占比达九成,同比增长17.5%。更令人瞩目的是其市场地位——自2015年起,鱼子酱销量连续十年全球第一,2024年市占率飙升至35.4%,主导全球供应链,比第二名高出5倍以上。在国内,其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近七成,堪称中国鱼子酱产业的“独苗龙头”。
这份风光的背后,是创始人王斌二十年的坚持。2003年,国内高端餐饮刚兴起时,鱼子酱被国外完全垄断,一罐进口产品售价上万元。王斌发现千岛湖水温稳定在15-25℃,适合鲟鱼生长,便毅然辞职创业。尽管初期遭遇高温导致鱼群大量死亡,但他通过技术革新将存活率提升至97%,并培育出国产良种“鲟龙1号”,解决了野生鲟鱼资源短缺的难题。
2009年,团队攻克人工采卵和繁育关键技术,育苗存活率从30%提升至85%以上,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此后,鲟龙科技构建了“育种、育苗、养殖、加工、销售”的全链条体系,参与制定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产品通过欧盟IFS、英国BRC等国际严苛认证,甚至引入AI盘点鲟鱼,准确率高达97.83%,用智慧渔场解决了传统养殖效率低、标准乱的问题。
技术过关了,市场认可却是另一道坎。国际高端市场长期认俄、伊品牌,对“中国制造”充满偏见。王斌团队为敲开汉莎航空大门,跑了七趟:第一次被拒尝,第二次被沉默对待,直到第七次带着养殖基地报告、检测数据和盲尝对比结果,才用硬实力打动对方。这一突破成为“名片”,随后国航、新加坡航空、国泰航空等航司纷纷下单,全球数百家米其林餐厅也主动抛来橄榄枝。
2019年,“卡露伽”鱼子酱登上奥斯卡晚宴,成为首个站上这一顶级舞台的中国品牌,彻底撕掉“中国产低端”标签,跻身全球奢侈品行列。如今,鲟龙科技已非单一高端市场玩家:B端绑定航司、米其林餐厅,稳住奢侈定位;C端推出即食罐头、鱼子酱薯片,用亲民价格吸引Z世代;还将鱼子酱与粤菜、川菜结合,创新出鱼子酱烤鸭等菜品,让西方珍馐融入中国饮食。截至2024年,其产品已销往46个国家,海外收入占比80%,成为真正的全球化品牌。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中国已是全球最大鱼子酱生产国,2024年产量占全球52%,预计2029年将涨至64.7%。鲟龙科技正是这场“中国高端农业从进口依赖到全球主导”变革的核心推动者。
鲟龙科技的核心优势在于“从鱼苗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闭环。其在千岛湖、辽宁等地布局八个养殖基地和两座加工基地,养殖面积达数千亩,囤有1.4万吨鲟鱼,建成全球最大鲟鱼资源库。更关键的是,这些鲟鱼形成了从1龄到15龄的完整鱼龄梯队,可稳定供货,这是同行短期内难以追赶的硬底气。
每个环节的优势均直击行业痛点:育种端有自主培育的“鲟龙1号”良种;养殖端采用生态网箱+AI智慧系统,实时监测水温、水质,投喂全自动化;加工端15分钟内完成取卵、腌制、包装全流程,最大限度锁住鲜度,且每批产品可追溯至具体养殖批次,确保口感稳定。作为行业龙头,鲟龙科技主导或参与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编制,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行业门槛,同时凭借欧盟IFS、英国BRC等认证,轻松拿下国际高端市场“免审通行证”。
反观国内同行,大多困在“养殖+初级加工”低端陷阱,靠代工贴牌赚辛苦钱,毛利率极低。鲟龙科技则靠“卡露伽”品牌站稳脚跟,2024年卖出258.3吨鱼子酱,产品定价追平国际一线品牌,赚取品牌溢价而非性价比差价。全球市场中,国际老牌巨头如Petrossian依赖百年品牌和欧美渠道,但不碰养殖,原料外采,供应链稳定性差,2024年全球市占率不足7%;国内同行如润兆渔业虽有区域养殖资源,但技术停留在基础层面,出口以代工为主,无自主定价权。鲟龙科技则同时解决了供应链短板和代工依赖,以35.4%的市占率稳居第一。
尽管风光无限,鲟龙科技仍面临多重风险。首当其冲的是生物资产风险:鲟鱼养殖周期长达7-15年,资金占用量大,且怕极端天气和疫病。2024年辽宁洪灾导致附属公司鲟鱼大批死亡,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减少2487.9万元,毛利率暴跌。尽管布局多个养殖基地分散风险,但天灾人祸难预料,任一基地出问题都会冲击业绩。此外,生物资产审计是行业难题,獐子岛“扇贝失踪”事件让投资者对这类资产心存顾虑,成为资本市场估值的掣肘。
供应链依赖症同样致命。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其从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占比超60%,最大供应商依赖度虽从46.2%降至29.2%,但仍偏高。这些供应商提供专用饵料、养殖设备等关键物资,一旦断供、提价或出现质量问题,生产将立即停摆。
市场端风险更突出:80%以上收入来自海外,其中美洲市场占30%。2025年4月美国关税提升后,出口已感受压力。若海外市场出现政策变动、贸易摩擦或汇率大幅波动,业绩稳定性将受影响。此外,竞争加剧和消费场景单一的压力日益增大:国内润兆渔业全球市占率已超12%,紧追不舍;国际传统巨头加大人工养殖投入,试图夺回市场份额。而鱼子酱至今仍是高端餐饮“专属食材”,C端市场渗透率极低,普通消费者很少主动购买,B端大客户订单波动易导致业绩承压。如何拓展消费场景、降低对B端依赖,成为持续增长的关键。
鲟龙科技的资本市场之路堪称农业企业IPO的“坎坷样本”。从2011年到2022年,其三次冲击A股均折戟,中间还经历新三板挂牌又摘牌的插曲,踩中了农业企业境内上市的所有“雷区”。第一次冲A(2011年创业板)因关联交易问题中止:股东资兴良美身兼投资方与主要供应商,大额关联交易引发监管关注,且其伪造养殖盘点表导致财务数据真实性遭疑,加之A股禁止发行人重大依赖关联方,成为当时不可逾越的障碍。
2014年第二次申请创业板仍未获批,监管聚焦三大问题:海外销售数据核查难、生物资产估值与盘点无统一标准、股权架构不清。作为出口占比较高的农业企业,鲟鱼等生物资产的盘点与估值本有行业性难点,叠加股权不规范因素,最终未达审核要求。2022年第三次冲主板,连证监会受理通知都未拿到,核心症结仍在于农业养殖行业的共性难题:鲟鱼养殖周期长,生物资产确认、计量与审计缺乏统一标准,审计机构难以获取充分核查证据,监管层对财务数据真实性与可靠性保持审慎态度。此外,公司新三板挂牌一年便摘牌,被市场解读为对赌压力下的无奈操作,进一步影响了资本市场信心。
三次闯A碰壁后,鲟龙科技转向港股,原因在于“A股卡脖子的地方,港股刚好放行”。A股对盈利稳定性、财务透明度要求苛刻,而农业企业周期长、资产难核查、现金流波动大,难以达标。港股则对农业科技企业包容度高,哪怕未盈利也能上市,更看重技术壁垒和行业地位,适配鲟龙的产业特性。此外,港股资金池与公司海外业务完全对味:其80%收入来自海外,国际投资者懂鱼子酱行业,能客观看待其全球竞争力,不像A股投资者对生物资产心存顾虑。港股对“中国高端消费”标的也向来买账,愿意为稀缺龙头付溢价,这比A股纯农业股15-20倍的低估值更具吸引力。再加上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支持农业企业境外上市,政策东风为其添了底气。
鲟龙科技的估值优势明显:它非单纯农业股,而是“农业资源+奢侈品牌”双料标的。纯农业股PE仅15-20倍,高端消费股可达25-30倍。鲟龙科技手握1.4万吨鲟鱼资源库和全球奢侈品牌“卡露伽”,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率高达58.3%,远超行业水平,完全有资格冲击25-30倍动态估值。但能否拿到溢价,需证明两点:一是高利润非偶然,而是品牌和全产业链硬实力;二是生物资产盘点、估值清晰,避免重蹈獐子岛覆辙。若能做到,它大概率将成为港股农业科技板块稀缺标的,让三次闯A的遗憾化为港股上市的惊喜。
对于即将登陆港股的鲟龙科技而言,上市只是新起点。如何应对生物资产波动风险、拓展国内消费市场、维持全球竞争优势,将是其长期考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家企业已打破西方对高端鱼子酱市场的垄断,让“中国制造”在奢侈食品赛道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