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曾思怡
广州,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天生就带着一股“动”力基因。从六运会到十五运会,广州始终以体育为纽带,推动城市发展,塑造全民运动氛围,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运动之城”。
翻开广州的历史长卷,由民间自发组织的长跑活动已有近百年历史。其中,不少长跑活动不设门槛,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段的有意者均可报名参与。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世纪30年代,广州就已举办过公开环市长途跑。从50年代到90年代,各类全市性长跑比赛从未间断,这份“长跑基因”深深烙印在广州的城市血脉中。
得益于这份深厚的运动底蕴,2012年广州首次举办马拉松赛事,仅用十余年时间,广马便跃升为华南地区影响力最大的马拉松赛事,荣获世界田联金标赛事称号,并与北京、上海、重庆并列中国马拉松大满贯。广马的成功,不仅彰显了广州的赛事组织能力,更体现了这座城市对体育精神的执着追求。
广州的运动版图远不止马拉松。这座城市曾成功举办第六、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以及亚运会、女足世界杯、乒羽世界顶级大赛、国际龙舟邀请赛等众多体育赛事。每一次赛事的举办,都是广州焕新城市体育基建、塑造市民运动氛围的契机。如今,广州正从单一赛事品牌向多元化全民运动生态升级,一座充满活力的“运动之城”正在成形。
当前,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正在广州火热进行中。作为主要承办城市,广州深知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深远意义。其目标不仅在于办好一场赛事,更在于以此为契机,构建更高水平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呈现宜居、宜业、宜游的鲜活场景,吸引更多人来到这里观光、创业、生活。
马拉松:城市运动的试金石
马拉松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490年的希腊马拉松平原。当时,希腊军队以少胜多击败入侵的波斯帝国,士兵菲迪皮茨为将胜利消息迅速带回雅典,一路狂奔42.195公里,最终倒地身亡。为纪念这名英勇的士兵,雅典在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专门设置了马拉松赛跑项目。
在现代化今天,出行和通信工具日新月异,长跑传递消息的需求已不复存在。然而,马拉松凭借在可控范围内探索和突破身心极限的魅力,依旧吸引着无数跑者发起自我挑战,演化为风靡全球的体育项目。

图源:图虫创意
在中国,马拉松运动同样历史悠久。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设立男子马拉松项目,拉开了中国举办马拉松的序幕。1981年,中国首次城市马拉松——北京马拉松鸣枪开跑。而广州,则在2010年成功举办亚运会后,于2012年迎来了首届马拉松赛事。
虽然起步不算早,但广州马拉松凭借出色的赛事组织、丰富的城市景观和独特的文化体验,迅速崛起为华南地区影响力最大的马拉松赛事。从数据层面来看,近年广州马拉松赛事规模稳定在2万至3万人之间。其中,2024年广州马拉松赛事规模达2.6万人,报名人数超过11万,中签率仅为23%,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举办大型马拉松赛事,对城市交通保障等能力无疑是一场巨大考验。这背后依赖的是城市硬基建规划、软件管理、社会文化、经济实力、商业能力等的综合支撑。广州作为一线城市,拥有大量双向八车道甚至更宽的城市主干道,以及密集的地铁、公交网络。同时,强大的组织运营能力和住宿接待能力,使得短期大量跑者涌入对城市日常运转的影响相对可控。
如果说上述条件在超大特大城市并不稀奇,那么广州的珠江景观、广州塔、陈家祠、西关大屋等多元且颇具特色的城市景观,以及声名在外的粤菜等,无疑为跑者在赛前、赛中、赛后创造了良好的体验感和在地感。这些独特的城市元素,让广州马拉松成为一场集竞技、旅游、文化于一体的盛宴。
发展至今,马拉松等大型赛事不仅承载着超越自我、全民健身等体育运动层面的积极意义,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愈受重视。一场大型马拉松动辄花费数千万元,因此,是否办马拉松、办多大规模的赛事,以及如何以此撬动城市发展和收益,既考验地方的经济实力,也考验地方对马拉松赛事的商业化能力。
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12场马拉松赛事综合效益分析报告》指出,深圳马拉松、上海马拉松、北京马拉松、广州马拉松、厦门马拉松等5场赛事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平均水平均超10亿元。其中,广州直接经济效益达17.92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达12.25亿元。同时,2024广州马拉松的就业效应为6551个,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持续推进全民运动:从马拉松到全运会
随着经济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马拉松很快从专业选手的竞技舞台转变为面向普罗大众的热门运动。暨南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吴延年指出,一方面,马拉松赛事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容易入门,而且长距离的跑步有助于宣泄压力,让跑者获得更高成就感,具有很强的大众参与性;另一方面,马拉松社交互动性强,可以形成较好的传播效果。现在各种跑团的发展也极大推动了该项目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业余群体加入马拉松。
正如马拉松领域参与者从专业选手扩大到普罗大众,广州的运动氛围也从马拉松逐步扩展至全民全运。两者一以贯之的是,让运动、健身走向每一个普通人。广州借“广马”的热度和品牌力,撬动体育运动以更多形式、更大覆盖面地走向普通居民。
以2024年广州马拉松赛事为例。赛事首次面向大众开放广马博览会,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广马氛围;赛前开展2024广州马拉松亲子跑活动,吸引600组家庭参与;赛后,设置赛后活动区体验保龄球、攀岩、高尔夫、足球、飞盘等运动项目。此外,还邀请马拉松界的传奇人物贝克勒作为宣传大使参加起跑仪式,通过名人效应,传递广马赛事文化。
一份关于现场观众的调研显示,87.60%的现场观众对“赛事的举办助力广州全民运动健身名城建设”表示认同;86.69%的现场观众对“因赛事产生了我参与路跑运动的想法”表示认同。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广州马拉松在推动全民运动方面的积极作用。
不止马拉松,从六运会、九运会、亚运会、篮球世界杯、国际龙舟赛,再到正在举办的十五运会,广州在一次次体育赛事中重塑城市空间与市民生活方式,将运动元素融入城市更新,推动老旧社区、闲置空间变身全民健身新场景。

广州龙舟竞渡 曾思怡/摄
比如2010年亚运会期间,广州不仅在地铁和道路网加建、广州南站建设、白云机场扩建等方面实现短期快速推进,长期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大型体育基建方面,在天河、白云、番禺等规划体育场馆群。这些高标准场馆群在赛后或接待大型商演,日常也是市民的健身空间,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又如正在举办的十五运会,广州一方面厉行节约、严格预算,不搞重复建设;一方面深耕体育场馆的节能化、全域无障碍化改造,同时力求赛后更好服务周边居民常态化健身。据统计,广东赛区75个比赛场馆中,90%以上是利用现有场馆改造升级,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办赛理念。
与此同时,当前正值城市更新大力推进阶段,十五运会还将“全民健身”思维贯彻到老旧小区、闲置空间改造。若计入相关项目以及城市道路改良等,十五运会筹备期间有1000多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同步开展。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便捷的运动场所。
回看成果,现阶段广州社区、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超690万;以“市长杯”“户外运动节”“体育节”为代表的群众体育品牌活动蓬勃开展;大量武术、龙舟、舞狮、棋类等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进社区;体育产业链持续巩固提升,总规模连续三年超过2000亿元。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广州在推动全民运动方面的显著成效。
面向未来,广州已经做好规划。今年7月,广州发布《广州市体育强市建设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主要任务第一项即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具体举措包括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场馆设施和训练基地的配套供给。
按照《规划》,到2030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9平方米;到2035年,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智能化全面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4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这些目标的设定,彰显了广州在推动全民运动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宏伟蓝图。
如果说马拉松是一个人的自我挑战,那么持续推进全民运动,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长跑。在这段征程里,广州从未停下脚步,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向着“运动之城”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