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维信诺引入合肥国资的资本运作,为显示面板这一体量庞大但资本市场关注度较低的领域注入新活力。作为国内OLED面板领域的重要参与者,维信诺的股权结构调整与战略转型,引发行业对“下一个京东方”的期待与思考。
国资入主:29亿定增背后的战略布局
根据公告,维信诺计划向合肥建曙定向增发4.19亿股股票,发行价格为7.01元/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9.37亿元,资金用途包括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公司债务。此次定增前,公司处于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状态;定增完成后,合肥建曙持股比例将提升至31.89%,成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政府。

自2018年上市以来,维信诺的财务表现持续承压。数据显示,公司累计扣非净利润为-153.72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约60.51亿元,同比增长3.5%,但归母净利润亏损16.23亿元,同比亏损收窄。长期亏损的背后,是公司对政府补助的高度依赖——2018年至2020年,维信诺分别获得政府补助20.31亿元、10.56亿元和11.43亿元,用于缓解产线建设和产能爬坡阶段的运营压力。不过,随着产能逐步释放,2021年至2025年三季度,公司收到的政府补助金额已大幅下降至0.16亿元。
技术突破:从产能爬坡到技术自主
尽管财务表现不佳,维信诺在技术领域却屡有建树。公司成立于2001年,专注于AMOLED技术研发,2008年建成中国大陆首条OLED大规模生产线。2023年,由董事长张德强带队研发的ViP技术发布,通过半导体光刻工艺实现更精密的显示像素,覆盖全尺寸应用领域,解决了部分关键设备和治具的自主可控难题。市场表现方面,2025年第三季度,维信诺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同比增长16.7%,全球排名第三,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维信诺的转型路径,与行业龙头京东方的发展模式高度相似。京东方通过“反周期投资”策略,在行业下行期逆势扩张,最终成为全球面板巨头。截至2025年三季度,京东方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五大领域的液晶显示屏出货量均居全球第一。然而,这种模式的代价是长期低利润率——京东方的净利率常年徘徊在5%以下,甚至面临亏损压力。
合肥样本:地方资本与产业升级的共赢
合肥与京东方的合作,为地方资本参与高端制造业提供了经典案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合肥市政府投入数十亿元支持京东方第6代TFT-LCD液晶面板线建设,并协调贷款、提供政策支持,最终实现双方共赢。维信诺也选择了类似路径:2018年加入合肥“中国屏都”计划,2024年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总投资达550亿元。两次投资合计超千亿元,彰显了地方资本对面板产业的长期信心。

维信诺能否成为下一个京东方,仍需时间验证。但一个现实问题已浮出水面:当“反周期投资”成为行业共识,价格与产能竞争将不可避免。行业龙头尚且难以实现持续稳定盈利,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亟待探索。对于维信诺而言,技术自主创新与地方政府支持的结合,或许是突破困局的关键;而对于京东方,如何在规模优势基础上提升盈利能力,同样需要新的战略思考。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下午茶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