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启动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时,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浮出水面:特斯拉与长城汽车这两家看似风格迥异的企业,却在抵制过度营销的立场上形成了惊人共识。从马斯克解散全球公关团队到魏建军叫停短视频营销,这场跨越太平洋的战略默契,正在重塑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法则。
监管重拳下的行业觉醒
2025年11月启动的专项整治行动,直指汽车行业三大顽疾:非法牟利、夸大宣传与恶意攻击。数据显示,近三年汽车类网络投诉中,32%涉及虚假参数宣传,18%源于水军抹黑。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迫使监管层出手规范市场秩序。
在这场整治风暴中,特斯拉法务部的微博账号显得格外另类。自2021年开通以来,该账号始终保持"零发布"状态,仅以"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八字签名彰显态度。这种克制与部分车企日均发布数十条营销内容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马斯克的反营销哲学
特斯拉副总裁陶琳在2025年初的声明,揭示了企业的传播逻辑:"我们拒绝为媒体购买正面报道,只希望消费者看到真实的产品信息。"这种态度在2021年刹车失灵事件中经受住了考验——面对全网质疑,特斯拉法务部未启动大规模法律行动,而是通过OTA升级优化制动系统,用技术改进回应危机。
马斯克的"CEO即公关"模式更显独特。解散全球公关团队后,他通过个人社交媒体直接与用户沟通,2024年单条推文创造2.3亿美元市场价值的案例,印证了个人IP的传播效力。这种去中介化的传播方式,使特斯拉营销成本长期维持在行业平均水平的1/3以下。
财务数据佐证了这种战略的成功:2025年前三季度交付量达49.7万辆,同比增长74%,其中Model Y以9月SUV销冠的成绩证明产品力才是核心。尽管净利润同比下降36.82%,但11.57%的营收增长显示市场扩张势头强劲。

魏建军的清醒者之路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转型更具传统车企的示范意义。2025年,他果断叫停《魏建军的周末》等短视频栏目,将年度营销预算削减40%,转而投向核心技术研发。这种转变源于对行业乱象的深刻洞察:"当某些车企宣称续航突破2000公里时,我们知道这违背物理定律。"
央视财经的专访揭示了魏建军的"四项不为"原则:敬畏资本、重视用户、恪守底线、爱惜产业。这种理念在长城的环境风洞实验室中得到体现——该实验室能模拟-40℃至60℃的极端环境,单次测试成本超百万元,但为产品可靠性提供了数据支撑。
市场数据印证了战略调整的成效:2024年新能源车型销量突破32万辆,同比增长22.82%;海外市场销售45.3万辆,增幅达43.39%。更值得关注的是,20万元以上车型占比提升至25.1%,显示品牌向上战略初见成效。

技术驱动的差异化竞争
两家企业的共性在于将资源集中于核心技术突破。特斯拉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达46.28亿美元,同比增长41.79%,主要投向4680电池量产与FSD自动驾驶系统优化。长城汽车同期研发投入66.36亿元,重点建设氢能技术中心与智能驾驶实验室。
这种技术导向的战略带来显著差异:特斯拉用户复购率达38%,远超行业平均的19%;长城汽车海外单店销量是行业均值的2.3倍。用户调研显示,62%的特斯拉车主和54%的长城车主将"技术可靠性"列为购买首要因素。
在营销模式上,特斯拉依靠用户口碑实现裂变式传播,其直营模式使价格透明度达97%;长城汽车则通过"核心部件终身质保"等实质性承诺建立信任,该政策使售后满意度提升至92分(百分制)。

行业转型的标杆意义
当多数车企将30%以上的营收投入营销时,特斯拉与长城的选择揭示了另一种可能:前者营销费用占比仅4.2%,后者控制在7.8%,均不足行业均值的一半。这种"轻营销、重研发"的模式,正在改变汽车产业的竞争规则。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两家企业的成功证明,在产品同质化时代,技术深度与用户信任才是破局关键。"数据显示,采用技术驱动战略的企业,其三年存活率比营销导向企业高出41个百分点。
这场由监管推动、企业响应的行业变革,正在催生新的竞争范式。当魏建军在实验室测试新车时,马斯克正通过星链指挥得州工厂生产——不同的路径选择,却指向同一个真理:在汽车产业百年变局中,唯有坚守制造本质者方能致远。
版权声明
本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复制、传播或改编该文章,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梦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