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银行转型大潮:保险代销成新宠,身份认同与盈利困境并存

时间:2025-11-11 07:06:42 来源:经理人杂志 作者:经理人杂志



走进银行网点,您是否发现理财经理推荐的产品已悄然变化?传统的存款产品逐渐被各类保险产品所取代,这一转变背后,折射出银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盈利压力与转型挑战。

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54%的历史低位,相较于2021年底的2.08%,下滑幅度显著。净息差的持续收窄,已成为银行业难以忽视的“心病”。贷款平均收益率从2019年末的高点下滑93个基点至3.9%,而存款的“定期化”趋势又使得负债成本居高不下,进一步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

在这一背景下,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今年前三季度,部分银行的保险销售收入已超过去年全年,四大保险公司的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同比增长更是超过100%。这场“保险盛宴”的背后,是银行业在盈利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对于中小银行而言,这种压力尤为突出。大型银行的业务下沉,挤压了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农商行的净息差下降尤为显著。传统“吃利差”的模式已难以为继,监管部门抑制存款“定期化”的举措也收效甚微。当放贷赚取的利润需要不断补充资本金以维持业务运转时,银行开始将目光转向能带来实实在在现金流的中间业务,保险代销便成为了首选。

银行网点变身“保险超市”,有其内在的逻辑。与受资本充足率约束的贷款业务不同,保险代销创造的中间收入无需占用资本金,能够直接改善银行的利润表。面对“贷款赚假钱,保险赚真钱”的现实,银行纷纷提高保险销售的考核权重,甚至设置“每月一户”的硬性指标,采用“奖300扣300”的简单奖惩机制,以推动保险销售。

然而,这种转型却让一线员工陷入了身份认同危机。“我们到底是银行职员还是保险推销员?”的质疑声不绝于耳。当晨会挂着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双标识,当绩效指标越来越向保险销售倾斜,传统的银行业务能力反而被边缘化,员工的职业定位变得模糊不清。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中小银行为快速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出现了长短期存款利率“倒挂”等非常规操作。五年期定存利率甚至低于三年期,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收益,但长期来看,却可能损害银行的信誉和竞争力。

银行业的出路在于寻找平衡点。过度依赖保险销售,犹如“寅吃卯粮”,可能损害客户信任这一银行最宝贵的资产。差异化发展才是正解。部分中小银行通过组建联合体实现规模效应,有的则深耕区域特色产业金融,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净息差未见底的大环境下,银行既要通过负债结构优化控制成本,也要提升专业能力实现财富管理转型。毕竟,当银行员工都自嘲为“穿着西装的保险业务员”时,这种转型是否已偏离了金融服务的本质?银行需深思熟虑,以避免在转型的道路上迷失方向。(编辑/陈小泉 来源/燕梳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