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从老人鞋到有机食品,足力健在债务压力下开启跨界自救,推出低价水饺、玉米等产品,并开放加盟模式。这一策略能否缓解资金链紧张,还是将风险转嫁给加盟商?本文深入剖析。
作者 |詹方歌, 邢昀
足力健,这个曾经以老人鞋闻名的品牌,如今正跨界至有机食品领域,推出9.9元8根的糯玉米、4.9元一袋的速冻水饺等低价产品,并开放加盟模式。这一举动背后,是公司为缓解债务压力的紧急自救,还是将风险转嫁给加盟商?
自2020年起,足力健受外部环境和内部扩张影响,连续三年亏损,资金链极度紧张。据创始人张京康透露,公司目前仍有7亿元债务待还。甚至有员工在2024年9月才拿到当年12月的工资,欠薪问题严重。
在足力健有机食品的品牌手册中,“不投资固定资产、不融资、不贷款、不担保、不做服务产业”的五不原则,透露出公司对资金流转的极度保守态度。然而,现实却迫使足力健不得不采取更为激进的策略。
在张京康的设想中,有机食品是足力健所代表的“银发经济”的一种延展,被视为公司的全新增量。然而,现实却并未如他所愿。
1、低价策略与供应链难题
今年2月,张京康开始在社交平台为“有机食品”预热,强调有机食品的安全性。然而,消费者对足力健做食品的第一反应却是抵触。为了打开市场,足力健采取了会员优惠战术,普通会员一年会费仅10元,黄金会员充卡300元则有额外福利赠送。开业初期,甚至有充300送500或充300送200的活动。
足力健有机食品通过“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社交平台上不少消费者表示,足力健零食配料表干净,价格划算,愿意买给孩子吃。然而,这种消费心智在短期内虽能获得销量,长期却相当危险。
足力健采用代工模式,且对外称优先使用盒马、山姆的供应商。然而,这类模式下品牌对产品质量的把关相对困难。足力健还有意扩充SKU,到2025年底或将有800个上市SKU,这将带来更大的管理难度。
更难的则是保持低价。在商超的运转模式中,高质又低价必须形成规模效应。足力健的品牌体量远远不够,且相比名气更大、拿货规模更大的品牌,足力健在代工厂一端无法拿到更便宜的价格。
例如,足力健有机核桃500克标价59元,会员价29.5元,看似折扣力度大,但比盒马718g规格的29.9元更贵。此外,卖鞋的公司做食品,备货和运输也是挑战。足力健的主阵地仍在客单价更高、运输链条更短的线下店,且只开在河南本地。
2、加盟模式:下沉市场与会员费留存
足力健有机食品小程序上线于今年5月,已在河南开设45家门店,还有10家在装修中。公司期望在2025年开店数量达到100家,2026年达到600家,2027年达到2000家。如此大的野心,足力健并不打算只靠直营店来实现。
今年10月,足力健放开了加盟模式,为联营模式。加盟商需付品牌使用费2万元,还有一笔10万元(社区店)或15万元(商圈店)的保证金。每日营业回款的25%归加盟商所有,但营业额不包括会员充值的“预付款”。
这意味着,消费者充值的钱将先揣进足力健的钱包,等消费行为发生,才会作为营业额分给加盟商25%。足力健一手向消费者收充值费,一手朝加盟商收加盟费,成为最大赢家。
目前,足力健只放开了河南的县城及乡镇区域的联营加盟,而市区则仍采取直营模式。然而,在这些市场,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消费情况如何,还有待观察。
3、困在债务里的足力健
不管是低价策略,还是加盟商政策里藏着的玄机,都指向同一个目的——回款。这个目标甚至被写在足力健有机食品的品牌手册中:“回款达到1000亿,集团存款达到100亿。”
疫情后至今,足力健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回款还债上。由于自建工厂和直营店的投入过大,叠加疫情影响,从2020年以后,足力健连续三年亏损。公司每年收入的70%到80%都拿去还了债,但至今仍有约7亿元的债务未还。
欠供应商的是大头,但足力健多个区域、多个板块都存在员工工资发放不及时的问题。有机食品板块的发展似乎并没有让公司的情况变好,食品板块也在欠薪。
有机食品板块并不是足力健唯一的多元化尝试。早在2022年,足力健就开始尝试切入以中老年客群为主的健康产业,但最终夭折。公司对回款的极致渴望,也在让足力健的主营板块——鞋类销售的动作不断变形。
2022年开始,年轻人穿足力健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火起来。然而,足力健官方旗舰店却坐地起价,99元的鞋直接涨到199元,引发消费者避雷。足力健未能好好接住这几波流量。
作为“创一代”,张京康的白发与他所深耕的银发经济不谋而合。然而,当他认真讲营销、讲创业甚至讲还债时,评论区却越来越多地出现员工和供应商对欠薪、欠款的控诉和讨伐。足力健是否抓得住“新”老人,讲出新故事?这或许才是企业能否走出泥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