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盛大举行。这场以“共享未来”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汇聚了全球最新产品与技术,更通过多场高端论坛与深度对话,揭示了全球化进程中的新趋势与新挑战。其中,围绕“全球化下一程”的讨论成为焦点,企业全球化的发展叙事正从“交易”层面迈向“结构”层面,从“市场进入”转变为“制度嵌入”。
随着进博会从“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迈向“平台变生态”,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也迎来了从“市场扩张”到“能力重构”的关键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业务规模的扩大,更在于企业如何通过系统性重构,在全球市场中建立长期竞争力。
进博会期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兼案例中心主任、会计学教授、朱晓明会计学教席教授陈世敏接受了时代周报的专访。作为长期研究企业全球化的学者,陈世敏教授围绕“系统性重构”这一核心主题,深入剖析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新周期中的战略转型逻辑。
未来三到五年,中国企业全球化三大趋势
陈世敏认为,未来三到五年,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将呈现出三大趋势:从“单点出海”走向“产业链集群出海”;从“机会式布局”走向“机制式嵌入”;从“企业个体”走向“平台生态”。这些趋势反映了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构建的转变。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兼案例中心主任、会计学教授、朱晓明会计学教席教授陈世敏
进博会“平台变生态”:从市场进入走向结构嵌入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进博会从“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到“平台变生态”的升级时,陈世敏教授表示高度认同。他认为,这种升级不仅体现了展览逻辑的转变,更反映出中国在参与全球市场连接时所形成的一种组织方式——不是临时窗口,而是持续的制度化场景。
“过去,中国企业的出海逻辑很多是‘项目式进入’:一单生意、一个订单、一次合作。而现在,企业越来越需要构建长期能力,比如在地合规、标准对接、组织协同、品牌表达等。”陈世敏指出,“进博会这样的平台,如果能稳定提供多边交流、规则协同、资源撮合、制度沟通的空间,就能成为企业由‘进入市场’走向‘结构嵌入’的桥梁。”
中小企业出海:从案例分享到方法论中介
针对中小企业出海面临的“经验不足、资源有限”问题,陈世敏教授认为,进博会这样的多边平台可以在“案例分享”基础上,推动出海经验向“组织能力”和“策略机制”的提炼,起到“方法论中介”的作用。
“大量中小企业在‘出海’初期面临三重困境:对海外制度缺乏理解、资源协同能力有限、决策信息不成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仅靠‘看案例’‘听经验’往往很难落地,企业更需要的是结构化方法和可操作的框架。”陈世敏强调,“我们希望看到的,不只是企业讲自己做了什么,更是平台帮助总结出:什么样的判断条件、资源配置、制度适应能力构成了一套可学、可改的出海路径。”
从规则适应者到规则参与者:新兴市场的制度构建
在全球化进入“深度调整期”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正从“规则适应者”转向“规则参与者”。陈世敏教授结合《企业出海:案例与专家洞见》中的两个案例,阐述了这种角色转变在新兴市场的具体表现。
“一个是青山实业在印尼的做法。它不仅推进了完整的镍资源-不锈钢-新能源材料的产业链,还通过技术工艺的标准化(比如RKEF工艺)、环保参数、属地就业机制等参与到产业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在这种实践中,企业并不是单纯服从已有制度,而是在产业协商中构建了新的制度实践。”
“另一个是寰泰能源在中亚市场采用的‘投资+EPC’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在与当地政府和金融体系共同重构能源项目的投资结构与风险分担机制。这类机制创新不只是商业安排,也逐渐影响了项目审批逻辑与融资标准。”
出海痛点:合规成本与人才本地化的系统性挑战
当被问及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面临的“痛点”时,陈世敏教授指出,这些挑战的实质并不是单点性的“缺什么”,而是系统性的“如何打通”。
“以新兴市场为例,‘合规成本’表面上看是规则繁复、政策变化快,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企业的制度响应机制往往偏弱,组织内缺乏能跨部门、跨语言、跨市场统筹合规事务的人才结构,这就导致成本不是高在监管本身,而是高在企业内部的处理链条。”
“‘人才本地化’也一样,挑战不只是招人难,而是如何建立一个既能嵌入当地社会,又能与总部协同的管理机制。很多企业走的是‘派驻+翻译’的思路,而缺乏真正的属地人才梯队建设与文化融合路径。”
陈世敏总结道:“出海不只是攻入一个市场,更是管理一种关系。而这种关系在今天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总部-分部’的简单结构。所以我认为当前最大瓶颈,是企业能否形成一套协同复杂性的应对能力——不是靠个人经验解决具体难题,而是靠制度化方式处理结构性不确定。”
财务战略:从短期利润导向到长期价值创造
从财务视角看,很多中国企业出海仍停留在“短期利润导向”。陈世敏教授认为,要引导企业转向“长期价值创造”,关键不在于投入更多,而是治理方式的转变。他强调了三项核心机制:
“第一是资金统筹与流动性管理机制。许多企业在全球布局中面临资金分散、结构割裂等问题,导致财务响应滞后、资金利用效率下降。在合规前提下,企业可通过建立区域性资金归集账户、优化内部结算流程、强化财资共享平台建设,逐步提升跨市场资金协调能力与使用灵活性。”
“第二是汇率与税务风险的系统应对能力。新兴市场中汇率波动大、税收政策多变,企业若仍采用‘项目为单位’进行策略安排,很难形成对冲体系。构建基于集团视角的转让定价政策、汇兑对冲组合,以及事前税负模拟能力,才是避免财务系统性失衡的关键。”
“第三是ESG信息系统与责任结构的协同。很多企业仍将ESG视为非财务事项,但在全球市场,ESG披露日益嵌入财务信息、融资渠道、甚至保险定价中。”
未来3-5年:中国企业出海的“系统性重构”新趋势
结合本次进博会研讨会的成果,陈世敏教授认为未来3-5年,中国企业出海的“系统性重构”会呈现三个新趋势:
“一是从‘单点进入’走向‘生态协同’。过去企业多以‘项目’为单位出海,如今越来越多企业围绕产业场景、供应链,联合上下游伙伴、金融平台和属地政府进行集群式部署。这种从‘点状进入’到‘系统构建’的转变,是组织能力外溢与制度协同的结果。”
“二是从‘机会导向’走向‘机制主导’。企业早期出海靠速度与窗口,下一阶段更需对制度框架、监管接口、属地合规、文化机制进行前置设计。能将这些要素组合成稳定运营机制的企业,更可能在全球产业链中‘稳定存在’。”
“三是从‘出海本体’走向‘平台带动’。部分企业不仅输出自身业务,还以平台模式吸引伙伴入驻、投资和扩展。这意味着出海企业的能力边界从自身延伸到生态系统的组织与维护。”
核心建议:全球化是学会在不同世界中扎根
当被问及对准备出海或已出海的中国企业的核心建议时,陈世敏教授用一句话概括:“把‘出海’当作一场能力建设,而不仅是一场市场拓展。”
至于寄语,陈世敏教授结合本次进博会“包容、平衡、可持续”的理念,给出了富有哲理的一句话:“全球化不是奔赴一处,而是学会在不同世界中扎根。”这句话不仅道出了全球化的本质,也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新周期中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