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焦文娟
日产的危机警报正持续拉响。2025财年上半年(4月至9月),日产全球销量同比下跌7.27%至148万辆,其中中国、日本两大核心市场销量跌幅分别高达17.6%和16.5%,北美市场虽实现2%增长,但利润空间因关税政策被大幅压缩。这一系列数据暴露出日产在全球市场面临的严峻挑战。
财务数据断崖式下跌,五年首现半年亏损
根据日产财报,2025财年上半年营收同比缩水6.69%至5.58万亿日元,净亏损高达2219.21亿日元,较去年同期的192.23亿日元净利润出现“由盈转亏”的断崖式下跌。这是日产自2020年以来首次陷入半年净亏损。公司预测,2025财年全球销量将同比下降2.9%至325万辆,其中中国市场销量跌幅预计达7.4%至64.5万辆,日本市场同比下跌3.4%至44.5万辆,北美市场下跌0.2%至130万辆,全年经营亏损或达2750亿日元。
日产管理层坦言,若无关税影响,公司有望实现盈亏平衡。但现实是,美国关税政策已导致日产营业利润减少1497亿日元,供应链危机更成为压垮利润的“最后一根稻草”。
“资产变现+产能收缩+人员优化”组合拳出击
为填补亏损黑洞,日产启动了名为“Re:Nissan”的转型计划,核心措施包括:
供应链危机与战略滞后双重夹击
日产的困境不仅源于市场萎缩,更暴露出技术与战略的滞后。作为电动车领域的早期先锋,日产曾凭借Leaf车型领先行业,但后续投入不足导致其在纯电赛道上被特斯拉、比亚迪等反超。在中国市场,主力车型轩逸、奇骏更新缓慢,纯电旗舰车型艾睿雅在电池能量密度、充电速度和智能驾驶等方面已明显落后于中国同行。
更棘手的是,日产寄予厚望的e-POWER混动技术因不能外接充电,无法满足中国新能源绿牌政策要求,消费者购车时仍需缴纳购置税,直接拉高了购车成本。在智能驾驶方面,日产2019年推出的L2级辅助驾驶系统,与华为、小鹏等公司的智驾系统相比已全面落后,车机系统版本低、功能单一成为用户集中吐槽的痛点。
押注中国市场,能否跑赢时间窗口?
面对危机,日产将决策权交给“离炮火最近的人”,决定押注中国市场。日产汽车CEO伊凡·埃斯皮诺萨直言:“Re:Nissan转型的关键在中国。”为此,日产启动了以“Glocal”(全球-本地化)为核心的战略转向,将产品定义权与研发决策权大幅下放至中国团队。
在由中国市场主导开发的东风日产N7车型取得初步成效后,2025年第四季度,日产还将推出三款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的新车型:东风日产N6、搭载鸿蒙座舱的全新天籁,以及插混皮卡Frontier Pro。这标志着日产不再仅仅把中国视为销售市场,而是将其作为全球转型的研发前沿和决策中心。
然而,日产在中国市场的“救赎之路”面临双重考验:一方面,以N7为代表的“本土化反攻”成效初显;另一方面,其在整个中国市场的份额仍在持续萎缩。根据乘联会数据,日系品牌在华市场份额已从今年1月的13.4%下滑至9月的11.6%。
对比丰田、本田,日产差距拉大
在日系车企三强的阵营中,日产与丰田、本田的差距正在拉大。2025财年上半年,丰田全球销量同比增长5%至478.3万辆,在关税影响下仍上调全年盈利预期至3.4万亿日元,在中国市场采用燃油和电动化“双线作战”,上半年在华累计销量逆势增长8.6%至约83.77万辆。本田同期全球乘用车销量虽下滑5.6%至168万辆,但仍有4381亿日元的营业利润,在中国市场虽承压,但其仍聚焦混动优势。
当中国市场成为全球车企必争之地,日产的“本土化反攻”能否跑赢时间窗口,仍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