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光储行业新机遇:解码‘看不见的需求’如何重塑能源格局

时间:2025-09-16 21:10:12 来源:赶碳号 作者:赶碳号

前言

近期股市热度持续攀升,光储新能源领域在‘反内卷’与去产能的转型中,正孕育着两大战略机遇:其一为‘AI+’模式,即算力需求驱动绿电生产与能源管理;其二为‘绿电+’模式,通过新能源对传统高耗能产业的改造,催生绿电直连、独立储能、风光储耦合制氢氨醇等创新业态。在这两大机遇的催化下,阳光电源、海博思创等既懂电网又拥抱AI的企业已脱颖而出,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标杆。

北疆自驾启示:绿电输送的隐性成本与破局

笔者在北疆5000公里自驾中,目睹了连绵的光伏板与特高压电网。从天山到阿尔泰山,部分光伏电站规模之大令人惊叹——在高速上行驶十分钟仍难窥其全貌。这引发了对绿电输送成本的深度思考:将大西北的绿电输送至东部,究竟需要多大的投入?答案正逐渐清晰。

01 海博思创与阳光电源:资本市场的先行者

海外储能市场近期呈现爆发式增长,储能电芯企业产能全开,一芯难求。资本市场早已嗅到机遇,海博思创、阳光电源等储能系统方案提供商股价飙升。以海博思创为例,2024年8月锁定20GW电池订单后,其股价在三个月内从73.57元涨至198.29元。阳光电源同样表现亮眼,股价从60元跃升至150元。这两家企业的成功,揭示了光伏、储能商业逻辑的重塑——从单纯制造向‘懂电网+拥抱AI’的转型。

02 光储与化石能源平价时代:需求驱动的爆发

光伏行业过去十五年的叙事是‘成本下降、装机上升’,但近两年‘内卷—亏损—出清’成为主旋律。问题的核心在于:需求在哪里?过剩的并非装机规模,而是无法消纳的绿电。国内‘装机—负荷—电网’资源错配,欧美市场因新能源波动性导致负电价频发,均催生了储能需求。当光+储度电成本与化石能源持平,其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以储能为例,欧洲与美国电网老旧,但储能成本下降推动大储市场爆发,主流电芯厂产能全开,系统集成企业业绩狂飙。

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的判断印证了这一点:‘新能源需与油气、核电在同一市场竞争,发挥建设速度快、成本低的优势,同时依托电化学储能建立竞争力。’

03 看不见的需求:重构能源格局的五大方向

光伏、储能的需求,或许藏在传统统计口径之外。这些‘看不见的需求’包括:

  • 电力侧/用户侧储能与VPP:通过虚拟电厂聚合分布式资源,提升电网灵活性。
  • 绿电直连与微电网:内蒙全球最大绿氨项目显示,光伏度电成本0.1元以下时,绿氨生产成本可控制在2元/公斤,远低于欧盟8元/公斤、日韩5元/公斤的市场价。仅全球航运业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绿氨需求就达8亿吨,市场规模4万亿元。
  • 工业级离网化:风光储作为‘新煤炭’,氢氨醇作为‘新石油’,通过离网模式改造钢铁、电解铝等重化工行业。
  • 风光储制氢氨醇:全球数十艘绿氨远洋运输船舶正在建造,中国造船业可依托此重构远洋运输能源格局。
  • AI算力负荷:算力需求激增推动绿电生产与能源管理创新。

离网革命:从‘小市场’到‘新电网’

传统离网应用仅限于通讯基站、海岛照明等小市场。若用绿电改造所有高耗能行业,结果将截然不同。例如,数据中心等耗电巨兽若采用风光储绿电,其价格低于大工业用电,将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缓解电网‘鸭子曲线’冲击。储能、绿电直连、虚拟电厂等技术,正在为绿电重新定价,释放巨大活力。

总结:需求做厚,破局‘内卷’

光伏、储能制造端的‘卷’,根源在于需求侧的‘薄’。通过储能、微电网、直连PPA等模式组织‘曲线外’用电负荷,已催生万亿级市场。这些生意正在全球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发生,而‘看不见的需求’,或许正是光储行业未来的黄金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