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大悦城地产即将退市:央企商业地产平台的私有化之路

时间:2025-11-18 08:49:08 来源:第一财经资讯 作者:第一财经资讯


2013年登陆香港联交所,2025年启动私有化程序——中粮集团旗下核心商业地产平台大悦城地产(00207.HK)的资本市场征程即将画上句号。11月17日,公司正式宣布,当日举行的法院会议上,参与投票的计划股东以高比例通过私有化决议案,标志着这一资本运作进入最终执行阶段。

根据公告披露,待相关程序完成后,大悦城地产的上市地位预计将于11月27日正式撤销。这一决定背后,既包含企业战略调整的深层考量,也折射出当前房地产行业资本运作的新趋势。

<

股权结构剧变:控股比例将升至96%

作为中粮集团商业地产运营的核心载体,大悦城地产截至2024年末已形成覆盖全国五大城市群的资产布局,旗下运营32个大悦城、大悦汇等商业综合体,同时持有一线城市投资物业、销售型项目及多地豪华酒店资产。其母公司大悦城控股(000031.SZ)作为A股上市公司,与大悦城地产形成独特的"A控红筹"架构,在行业内较为罕见。

今年7月底披露的私有化方案显示,大悦城地产将通过协议安排方式,以约29.32亿港元总代价回购股份。股权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协议生效前,大悦城控股持股64.18%,得茂持股2.58%,计划股东持股33.24%;完成后大悦城控股持股比例将跃升至96.13%,得茂持股增至3.87%,实现近乎全资控股。

"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显著增厚对大悦城地产的权益,这对提升归母净利润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大悦城控股在公告中明确指出。这种资本运作与其近年业绩表现密切相关——数据显示,2022-2024年公司累计亏损超70亿元,虽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扭亏,但仍需通过优化资产结构巩固盈利基础。

退市动因:流动性困局与战略转型需求

行业分析机构克而瑞指出,房企私有化退市潮的兴起主要源于三大驱动因素:首先,股票流动性不足导致股东难以大规模退出,融资功能受限使资本市场价值发现机制失效;其次,连续亏损引发的债务危机压力,迫使企业寻求更灵活的资本运作方式;最后,作为上市公司需承担的合规成本与管理复杂性,与当前行业深度调整期的战略转型需求形成矛盾。

具体到大悦城案例,其私有化决策具有典型性。作为红筹架构企业,双重上市地位带来的治理复杂度在行业下行期愈发凸显。通过退市简化股权结构,企业可更高效地推进商业地产轻资产转型战略,同时减少信息披露等合规成本。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大悦城控股实现扭亏为盈,此时推进私有化恰逢其时。

行业观察:私有化潮涌背后的深层逻辑

近年来房企私有化案例呈增多态势。2021年首创置业打响退市第一枪后,中国宏泰发展、华发物业、首创钜大等相继跟进,大悦城地产与五矿地产成为最新案例。克而瑞研究认为,这一趋势将持续2-3年,行业将经历更彻底的洗牌重组。

从市场表现看,私有化企业普遍存在股价长期低迷特征。以大悦城地产为例,其股价在私有化公告前长期徘徊在0.2-0.3港元区间,市值与资产规模严重背离。这种价值扭曲现象,在行业流动性危机背景下愈发普遍,促使更多企业选择退市重构资本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私有化潮中,央企国企背景企业占比显著提升。这既反映出国有资本对旗下上市平台的整合诉求,也显示在行业调整期,具备资源优势的企业更具备通过资本运作穿越周期的能力。大悦城地产的退市,或许只是这场行业重构大戏的序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