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日关系因一系列事件而紧张升级,然而,在这场风波中,美国却显得异常沉默,这不禁让人好奇:美国为何一直不吭声?
高市早苗或许正感到郁闷,原本计划联合盟友在台海问题上对中国施压,却不料自己挑起事端后,其他国家却纷纷选择沉默。即便是在G7会议上,也仅发表了一份敷衍的声明,日本不得不独自面对中方的强硬反制。

有人或许会提到,美国驻日大使曾公开表态支持日本,甚至在中方海警巡航钓鱼岛后,扬言“美国要保卫日本,包括钓鱼岛”。然而,这种社交媒体上的言论,真的能代表美国的态度吗?显然,这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表态,而非实质性的支持。
真正能代表美国态度的人,却集体选择了沉默。不仅是特朗普,他的内阁成员,甚至美国媒体都对此事保持了罕见的安静。这与以往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介入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么,美国为何会选择沉默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特朗普式的实用主义已经彻底改变了美国对外关系的价值观。特朗普对盟友的定义进行了重新解读,他认为,美国的盟友不一定都是朋友,有的盟友甚至比中国占美国的便宜还多。

按照特朗普的逻辑,日本、欧盟、加拿大等传统盟友,可能都没资格被称为盟友。他对盟友的定义是,你能让我难受吗?放眼全球,他瞧得上眼的恐怕也就只有中俄。中国因为确实让他难受了很久,而俄罗斯则可能是因为普京手里有他的把柄。
那么,日本在美日关系中又算什么呢?按照特朗普的实用主义逻辑,日本可能只是听话的“狗”而已。尤其是从特朗普与高市早苗见面之后,这个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特朗普对“狗”的要求不仅是要听话,还要会叫、能咬人。
比如,中东那边就有条“好狗”,叫得响、咬得狠,还不给主人惹麻烦,赢得了主人给的很多骨头。而日本呢,不但被各种剥削,连基本的关税优惠都得不到,还要交巨额的保护费。同样是“狗”,地位却天差地别。

为了咬人,高市早苗可着劲地把自己往高市英机方向努力,准航母改出来了,大佐也回来了,防务预算提升了,日本几十个民用机场也都改成军民两用了。其安的什么心昭然若揭,怪不得解放军报上说战场可能在日本本土,不是随口一说的。
现在的美国不出声,就相当于是看到自己养的“狗”正在朝自己的对手狂吠、想咬,却装作没听到、没看到。实际上,美国是在静观其变,等待结果。美国在看这条“狗”到底有几分成色,如果只是一味地叫唤、咬不到人,最后还被别人给揍了一顿,那这条“狗”就没什么用。
最多在“狗”被打的时候出来喊:“别打了,这是我家的!”或者索性就不要了,反正没啥用。因此,对于我们来说,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狠地收拾这条“恶狗”,能多狠就多狠,千万不能留情。越狠越没事,相反,如果我们一时之仁不小心被“狗”咬了,那“狗”主人才会真的站出来帮自己的“狗”说话了。
历史经验和教训也告诉我们,但凡我们痛打这条“狗”的时候,都啥事没有。而100多年前就是因为一不小心被“狗”咬了,才开启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我们要时刻记住,“狗”只有打服了,它才会真的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