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6%,其中出口增长6.2%。在整体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出口结构正经历深刻变革——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机电产品,以及高技术产品增速显著,成为拉动出口增长的核心力量。
数据显示,前10个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8.7%,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达60.7%。其中,集成电路、汽车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24.7%和14.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样表现亮眼,前10个月出口额增长7.3%,凸显我国外贸“含新量”持续提升。
业内人士分析,这一数据背后既体现了“规模稳”的坚实基础,也释放了“结构优、动能新”的积极信号。我国出口已不再依赖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更高、技术含量更强的机电产品正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全球贸易整体偏弱的背景下,6.2%的出口增速尤为难得。更值得关注的是,以“新三样”为代表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明显快于整体水平,表明出口结构正加速向中高端产品倾斜。
“与其说这是一个新起点,不如说是持续优化的过程。”袁帅强调,下一步需在稳规模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向优向新”的势头,推动出口结构升级。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向好,将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升级。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指出,我国外贸“含新量”的提高,得益于企业数字化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实时接单、灵活排产和可视化交付,企业对海外需求变化的响应速度显著加快,竞争力持续增强。
袁帅进一步解释,数字化接单系统缩短了订单确认时间,数字关务和智能物流提升了跨境履约的可追踪性,远程诊断与在线维护则强化了售后保障。这些环节的叠加,直接提高了交付的“确定性”,在全球供应链竞争中尤为关键。
洪勇建议,中小出口企业无需追求“全面数字化”,而应优先提升交付能力,重点聚焦“订单—排产—交付”这一核心链条。
企业反馈显示,订单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些外贸企业反映,来自新兴市场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订单占比有所提升,这些市场对产品质量稳定性、交付周期以及绿色低碳的要求更加细化。
汽摩配作为机电产品出口的典型细分领域,既连接汽车整车出口,也涉及售后市场和零部件贸易。
全国工商联汽摩配商会常务会长应慧鹏表示,今年以来,国内外汽车市场经历深刻变革,企业最直观的感受是订单结构的变化。新能源汽车相关的电池包精密结构件、电池热管理系统组件、电驱系统壳体等品类需求增长,这些产品对材料、精度、安全性和一致性的要求极高,订单价值和门槛大幅提升。此外,为海外新能源整车厂(包括传统车企的电动车型)提供零部件配套的采购订单增长也较快。
应慧鹏认为,市场变化与宏观层面的“出口向优向新”趋势一致。整个汽车产业呈现智能化、创新突破和市场竞争加剧三大趋势,零部件企业正经历深刻“洗牌”。无论是整车配套还是售后市场,均需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否则将被淘汰,这正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真实写照。
尽管出口结构持续优化,但挑战依然存在。
袁帅指出,我国在高技术产品出口领域已取得显著成绩,但在芯片制造、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等最上游环节仍存在短板。这不仅限制了产品附加值的进一步提升,也使企业在外部环境变化时更容易陷入被动。
为在稳规模和优结构之间找到更好平衡,袁帅提出三项建议:一是金融支持更聚焦,通过专项贷款、产业基金等工具引导中长期资金进入高技术产业,帮助企业度过研发和技改投入期;二是规则和标准更主动,提高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兼容度,争取更多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空间,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加大投入;三是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接上外贸新链条,利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将“产品+服务”一并推向海外市场。
袁帅预计,从产品结构看,国产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等将继续引领出口增长,成为外贸领域的核心亮点。为助力中国出口从短期畅销迈向长期稳定,下一步需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加速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