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浪潮中,湖南省凭借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雄厚实力,持续引领全国创新发展。从北斗导航的“中国高度”到时速600公里磁悬浮列车的“中国速度”,从中小航空发动机的“中国精度”到特种桥梁钢的“中国韧度”,湖南正以一系列大国重器诠释着制造强省的底气。
近日,记者跟随工信部调研团队深入湖南优质企业,实地探访技术攻坚与智能制造升级如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作为全国工程机械产业核心聚集地,长沙拥有三一集团、中联重科等5家长期稳居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的龙头企业。其中,中联智慧产业城堪称全球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工程机械综合基地,汇聚12个智能工厂、300余条智能产线及20条无人化“黑灯”产线,持有700多项产线专利技术。

在这里,智能制造的效率令人惊叹:每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每7.5分钟生产一台剪叉式高空作业车,每27分钟完成一台混凝土泵车组装,每18分钟打造一台汽车起重机。生产制造部经理张志远介绍:“通过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一条产线可覆盖从小型到超大型全系列挖掘机的柔性生产,彻底颠覆了传统车企‘一产线一车型’的模式。”
走进车间,AGV物流小车穿梭运送物料,从螺丝钉到数吨重的结构件均实现100%自动化转运。智能视觉识别机器人化身“24小时质检员”,自动拦截不合格件;自动涂胶机器人1分钟完成过去两名工人协作的涂胶量。在挖掘机总装环节,智能系统将“上下合车”时间从传统车间的20分钟压缩至3分钟,仅需1名工人进行微调。
“通过700余项专利技术融合,我们不仅将单台挖掘机生产成本降低15%,更实现了全园区从小型到超大型产品的无缝切换生产。”张志远透露,中联重科在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数字化技术专利申请量已居行业首位。
如果说工程机械是湖南制造的“硬核担当”,那么北斗产业则代表着其向高端制造进军的雄心。短短4年间,株洲北斗时空信息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70亿元,核心产业增速达34.37%,在全国39个试点城市中位居榜首。

2024年5月,由赛德雷特卫星科技公司研发的“XR-11”遥感卫星在株洲下线,创下中国商业航天8小时下图的最快纪录。这座中南地区最大的民营商业卫星制造基地,具备年产150颗微小卫星的能力,正探索“标准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的卫星量产模式。
副总经理刘正峰指出:“传统卫星研制依赖定制化、小批量模式,导致成本高昂。通过集成化设计和标准化制造,我们可将单个卫星成本降低50%以上,最终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卫星’的规模化生产。”他以自动驾驶和智能家居为例,强调卫星通讯与北斗导航对未来生活的颠覆性影响:“没有卫星定位,远程操控家电、无人驾驶都将成为空谈。”
面对国内商业卫星发射成本约7万元/公斤的现状,赛德雷特通过轻量化设计将首颗卫星重量控制在135公斤,显著降低发射成本。然而,刘正峰坦言,商业航天要实现规模化仍需突破火箭运载能力、发射频次等瓶颈:“SpaceX已实现年发射100次星链卫星,中国民营航天企业需在规范中加速创新。”
从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到探索卫星批量化生产,湖南正以智能制造为笔,书写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