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保险科技行业爆出惊天大雷——成立仅4年的百保(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百保君主体)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停摆危机,创始人李雪峰被警方带走调查,涉案金额或超亿元。这场由阿里前员工主导的创业项目,最终演变成2025年保险行业最大的非法集资案。
据投资家网报道,百保君办公区已人去楼空,深圳南山科兴科学园物业贴出欠租催缴通知,公司电话停机。天眼查显示,其运营主体百保(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虽状态为"存续",但已出现严重经营异常。这场危机早有预兆:今年初以来,黑猫投诉平台涌现大量关于百保君"购险返卡不履约、不退钱、跑路"的投诉。
百保君曾是创投圈的宠儿。作为众安保险孵化项目,其获得火山石投资、熊猫资本等知名VC/PE多轮融资。创始人李雪峰的履历堪称豪华:曾任阿里巴巴电商金融业务负责人、众安保险首席架构师,兼具金融、流量、技术三重背景。他提出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实现千人千价"模式,一度被视为保险科技革命的标杆。
百保君的核心商业模式暴露出致命缺陷:通过"保障权益产品"承诺高额返利吸引用户。例如用户支付89元购买意外保障,60天后可领取100元京东卡,年化收益率高达74.4%。这种"公益式"返利体系需要持续的新资金注入维持运转,本质是典型的庞氏骗局。
2023年成为转折点。随着国内股权投资转向硬科技领域,互联网平台融资规模同比暴跌34.1%。失去融资输血的百保君,资金链迅速断裂。更讽刺的是,其股东熊猫资本自2023年8月后再无公开投资记录,火山石投资也转向AI芯片等硬科技领域,众安保险更是在今年5月紧急转让全部股权。
李雪峰的职业生涯充满戏剧性:
这种复合型背景本应成为创业优势,却因过度依赖资本输血导致模式崩塌。其设计的"保险顾问O2O服务"本意是通过AI匹配用户需求,但在缺乏持续融资的情况下,最终沦为拆东墙补西墙的资金游戏。
百保君事件暴露出三大风险点:
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但用户损失已难以挽回。这场闹剧再次印证:任何脱离商业本质的创新都是空中楼阁。对于投资者而言,警惕那些承诺过高收益、缺乏清晰盈利模式的项目,或许比追逐风口更为重要。
(本文数据来源:天眼查、黑猫投诉、百度文库《2023中国互联网投融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