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雇主品牌不是由华丽的对外宣传铸就的,而是由每一位员工真实可感的日子堆砌而成的。

当南极的冰川与办公室的加班灯光在新东方32周年纪念日形成鲜明对比时,一场关于雇主品牌建设的深层思考正在展开。2025年11月16日,创始人俞敏洪在南极考察期间发出的内部信,意外成为检验企业共情能力的试金石。
这封题为《冰雪中的坚守》的内部信,本意是回顾新东方从北大创业到布局教育、电商、文旅三大板块的转型历程。俞敏洪以南极企鹅相互扶持越冬的意象,勾勒出"希望的播种者"、"商家良知代表"等企业愿景。但信中17次出现的"我"与5次"南极"描述,与员工纪念日当晚连夜赶制续费方案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
教育板块员工李敏(化名)在社交媒体写道:"当我在出租屋盯着电脑屏幕时,老板正在看翡翠般的冰山。这种时空错位感,让那些关于希望的话语显得格外遥远。"企业邮箱里更出现尖锐留言:"您用红字书写的诗意,是否沾染着员工血汗的痕迹?"
这种情感隔阂并非偶然。据2025财年Q4财报显示,新东方净利润同比下降73.7%,东方甄选业务拖累与商誉减值成为主要因素。在转型关键期,员工对领导层沟通方式的敏感度显著提升。
这场风波折射出当代职场深刻的代际价值观变迁。80、90后员工占比超70%的新东方,正面临工作伦理的重构。这代人既享受过经济高速增长的红利,也承受着996工作制的压力。互联网运营负责人林肖的日平均工作时长达12.6小时,他的朋友圈充斥着"不工作就恐慌"的焦虑表达。
年轻一代正在发起静默的反抗:从2021年的"躺平"思潮到自称"鼠人"的Z世代,他们用拒绝内卷的方式表达对过度竞争的抵制。创作者@jiawensishi展示的"家鼠日常"——中午起床、刷手机、沙发休息、晚八点入睡——获得47万点赞,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
这种背景下,领导者与员工的地理距离被转化为心理鸿沟。当俞敏洪在南极欣赏极光时,员工在出租屋计算着KPI,传统管理中的权威叙事遭遇前所未有的解构挑战。
破解这种困局需要PR与HR的深度协同,构建三维共情管理体系:
高效沟通需打破单向传播模式。建议实施: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案例值得借鉴。1974年,80岁的松下在西餐厅因年迈未吃完牛排,特意请来主厨当面致谢。这个细节体现的同理心哲学,正是现代企业需要的沟通智慧。
企业文化需从口号落地为行为准则。新西兰The Kitchen Business公司的实践具有启示:
老板布拉德·斯特里特因关注员工心理健康获得建筑领导者奖。学徒西蒙·马伊瓦说:"布拉德会定期询问我的状态,这种支持让焦虑变得可承受。"企业内刊数据显示,实施心理健康支持计划后,员工留存率提升23%。
员工真实体验是最具说服力的传播素材。建议:
当新东方雅思教师王磊在抖音分享"我与俞老师的一次咖啡时间"视频获得百万播放时,证明员工自主传播的力量远超精心策划的公关稿。正如松下所言:"企业最大的浪费,是未被点燃的员工热情。"
布拉德·斯特里特的故事给出了答案:当管理者愿意俯身倾听,焦虑的员工也能找到安全空间。俞敏洪的南极信风波提醒我们,在数字化转型时代,雇主品牌建设需要更精细的情感颗粒度。
企业家的度假权利无可非议,但远方的鸡汤无法治愈近处的焦虑。当95后员工用"牛马"自嘲时,这封意外成为照妖镜的内部信,或许正是新东方进化为真正伟大企业的契机——不是通过征服南极,而是通过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