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雇主品牌不是由华丽的对外宣传铸就的,而是由每一位员工真实可感的日子堆砌而成的。

当南极的冰山与员工电脑前闪烁的加班灯光形成鲜明对比,新东方32周年纪念日的一封内部信,意外掀起了企业管理领域的深层讨论。这封来自地球最南端的信件,不仅未能凝聚团队共识,反而成为折射职场代际冲突的棱镜。
11月16日,正在南极考察的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通过企业邮箱向全体员工发送题为《冰雪中的坚守》的内部信。信中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浩瀚的洁白世界"和"翡翠般的冰山群落",并回顾了企业从北大校园创业到布局教育、电商、文旅三大板块的转型历程。
然而这封充满南极感悟的信件,在员工群体中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解读。有员工在社交平台调侃:"今夜,所有xdfer(新东方人)都是南极人",暗指管理层与基层的现实距离。更尖锐的批评来自企业邮箱留言:"亲爱的老板,你虚无又狡黠的红字,仿佛在不经意间炫耀着被员工血汗染透的成功。"
据内部人士透露,教育板块员工在纪念日当天仍需完成续费方案,文旅部门员工则忙着筹备冬季产品。细心网友统计发现,全文17次使用"我"的视角,5次提及南极景观,却对员工当前面临的工作压力只字未提。这种叙事视角的错位,在转型关键期显得尤为敏感——2025财年Q4财报显示,企业净利润同比骤降73.7%,主要受东方甄选业务拖累及商誉减值影响。
这起事件背后,是当代职场生态的深刻变迁。80后、90后员工已成为职场主力军,他们成长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却不得不面对996、007的工作常态。某互联网公司运营负责人林肖的案例颇具代表性:这位管理者日均工作12.6小时,却在朋友圈坦言"休息时充满罪恶感"。
这种集体焦虑催生了独特的职场文化现象。从2021年的"躺平"运动到如今自称"鼠人"的Z世代,年轻人正通过拒绝内卷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抖音创作者@jiawensishi展示的"家鼠日常"——中午起床、刷手机、沙发休息、晚八点入睡——获得数十万点赞,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
当管理者在南极欣赏极光时,基层员工正在出租屋里盯着KPI数字。这种地理与心理的双重距离,使得传统管理方式面临严峻挑战。某咨询机构调研显示,68%的95后员工认为"领导无法理解我的压力来源",这种认知鸿沟正在侵蚀企业凝聚力。
面对代际冲突带来的管理挑战,企业需要构建更具共情力的内部沟通体系。从公关传播(PR)与人力资源(HR)的协同视角,可重点推进三大策略:
高效的人事管理首先需要打破信息壁垒。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案例值得借鉴:1974年,80岁的松下在西餐厅用餐时,因年事已高仅吃掉半份牛排,却特意请来主厨当面致谢。这个细节体现的管理哲学——用同理心构建信任——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现代企业可建立多维沟通渠道:每周高管面对面、匿名意见箱、部门轮值CEO制度等。某科技公司推行的"反向述职"机制,要求管理者每月向团队汇报工作进展,有效提升了信息透明度。
企业文化不应停留在标语层面,而需融入日常管理行为。新西兰建筑企业The Kitchen Business的实践颇具借鉴价值:老板布拉德·斯特里特因关注员工心理健康获得行业大奖,其学徒西蒙·马伊瓦评价:"他总能察觉我的焦虑,给予耐心支持。"
这种关怀文化需要制度保障。某金融集团设立的"心理假"制度,允许员工每年申请3天带薪心理调适假;某制造企业推行的"压力温度计"系统,通过定期调研动态调整工作强度,均取得良好效果。
在社交媒体时代,员工已成为最真实的品牌代言人。某教育机构通过"员工故事计划",收集整理300个一线教学案例,制作成短视频在官网展示,使招聘页面转化率提升40%。这种UGC内容比高管演讲更具说服力。
激活员工传播力的关键在于建立双向尊重机制。某互联网公司推行的"内部明星计划",每月评选服务之星、创新之星,获奖者不仅获得物质奖励,其成长故事还会被制作成内部教材,这种认可机制使员工主动传播企业价值观。
布拉德·斯特里特的故事提供了重要启示:当学徒西蒙·马伊瓦坦言焦虑时,管理者持续的支持与理解,将工作场所转化为安全空间。这种日常共情积累的品牌资产,远胜于任何精心策划的公关活动。
俞敏洪的南极信事件,折射出转型期企业的管理阵痛。在代际价值观剧烈碰撞的当下,企业领导者需要更敏锐地感知团队情绪脉搏。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言:"企业最大的浪费,是员工心中未被点燃的热情。"当管理者学会将南极的极光转化为员工桌前的暖光,真正的雇主品牌才能破土而出。
陆玖商业评论认为,企业家的领导力进化永无止境。不是要求每个管理者都成为松下幸之助,但需要意识到:远方的鸡汤无法治愈近处的焦虑,共情力正在成为新时代管理者的核心能力。这封意外走红的南极信,或许正是中国企业管理升级的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