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午后,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房间,年近七旬的玉珍奶奶总会坐在那张老式梳妆台前,翻开一本旧笔记本。这些本子多是孙辈用过的作业本,泛黄的纸页上,她用略显颤抖的笔迹记录着与已故老伴的点点滴滴。"他就是个普通人,没资格写传记,但我想把他的生平写下来,也算个念想。"玉珍奶奶说。
在她的文字里,老伴是那个会把她冻僵的手捂在胸口取暖的人,是会在雨天把伞倾向她那边的人。28万字的日记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晨起时的热粥、病床前的守候、散步时的牵手。这些琐碎的片段,在老人笔下化作一道道温暖的光,照亮了记忆的角落。今年,这些文字被整理成书出版,在小红书上引发无数网友共鸣。
<小红书举办的第二届"身边写作大赛",正是这种记录热情的集中体现。活动持续两个月,收到来自44个国家、223个城市的2万篇投稿,总字数超过4000万。从东京到纽约,从奥尔耶胡达到克拉马斯,不同时区的创作者们用文字编织着各自的生活图景。
参赛者中有广西的老奶奶、哺乳期的妈妈、纸钱批发商、货车司机……他们用最朴素的语言记录着:车间工人阿丁丁在流水线旁写诗,把工厂的轰鸣化作诗句的韵律;失业的建筑师用文字描绘父亲头缠绷带坐在沙发上的模样,称那绷带像"王冠";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位5岁女孩的诗:"放学时爸爸的胡子,扎的彩虹桥晃来晃去,我悄悄告诉他的耳朵,今天我的眼泪罐头,没有打开盖子。"
在这个算法主导、短视频泛滥的时代,文字记录显得尤为珍贵。它不需要昂贵的设备,不需要精心设计的脚本,只需一支笔、一张纸,就能完成与自我的对话。正如南方周末那句经典的新年献词:"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这种温暖,正是文字独有的力量。
各大品牌也在重新发现文字的价值。苹果手机的广告镜头总是对准普通人的雀斑、黑头;麦当劳的宣传片聚焦收获土豆的农民;HBO和网飞的大制作虽受欢迎,但播放量最高的仍是《老友记》这类描绘普通人生活的剧集。这些都在证明:最动人的故事,往往藏在柴米油盐里。
记录的方式多种多样:文字、vlog、照片……重要的是留下生活的痕迹。9月19日或许只是日历上普通的一天,但通过63位创作者的记录,这一天变得鲜活起来:有人在毕节赶集,有人在跳尊巴,有人救下苏格兰熊蜂,有人从孟加拉洪水中抢出孩子……这些个体经验的汇聚,构成了世界的真实面貌。
正如玉珍奶奶在日记中写的:"写柴米油盐酱醋茶,写儿子闺女老乡亲。"文字的门槛从来不高,它欢迎每一个想表达的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不妨慢下来,用文字记录生活,让平凡的日子在笔尖绽放光彩。
谁说写日记的就不能是正经人?
关注星球视频号,发现更多人间故事
加微信:yangnw0705 备注公司-职业
给我一个在看,我能撬动整个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