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山姆、开市客等外资超市在中国市场加速扩张时,国产老牌商超却陷入集体困境——不是关停就是被收购。近日,中国连锁超市行业鼻祖联华超市发布公告,拟以1.46亿元出售旗下附属公司全部股权,这一动作再次引发行业对传统零售模式生存危机的深度讨论。

作为中国最早引入现代超市模式的零售企业,联华超市的辉煌历史堪称中国零售业发展的缩影。1991年,在上海静安区,联华开出全国首家自选超市,9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搭配15吨冷库,彻底颠覆了传统百货的“柜台经济”模式。这种让消费者直接接触商品的“开架购物”方式,比沃尔玛、山姆等外资品牌提前数年落地中国,甚至登上《解放日报》头版。
凭借先发优势,联华超市在2003年成为首家登陆香港主板的连锁零售企业,随后通过资本运作快速扩张。2005-2009年连续五年蝉联中国超市百强榜首,巅峰时期门店数量突破5000家,构建起覆盖上海、辐射长三角的零售网络。通过整合华联超市、世纪联华等品牌,形成大卖场、标准超市、便利店的全业态矩阵,在沪苏浙皖地区形成绝对市场优势。
<转折点出现在2013年。随着电商、生鲜电商、即时零售、社区团购的相继崛起,消费者购物习惯发生根本性迁移。联华超市引以为傲的线下渠道优势被彻底瓦解,而山姆、开市客等会员制超市以及折扣店的兴起,进一步分流客源。传统大卖场模式逐渐沦为“夕阳业态”,联华的全业态布局反而成为转型包袱。
数字化转型迟缓成为致命伤。直到2020年,联华才首次尝试直播带货,线上业务占比长期不足5%,错失即时零售发展窗口期。更严峻的是,其盈利模式仍严重依赖“进场费、条码费”等传统渠道费用,自有品牌发展滞后,在供应链效率上被后来者反超。直营门店高昂的租金成本与低迷的营收形成鲜明对比,短期偿债能力持续恶化,最终不得不依赖母公司百联集团3.6亿元增资续命。
联华的困境折射出整个传统零售行业的转型阵痛。在消费多元化、渠道碎片化的新常态下,重资产运营模式面临三重挑战:
尽管通过出售资产回笼资金,但联华的转型之路依然漫长。行业观察人士指出,传统商超需要从根本上重构“人货场”关系,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运营效率,同时培育差异化竞争力。否则,这场由外资扩张引发的新零售革命,或将彻底改写中国零售业的竞争版图。
延伸阅读:快刀财经已同步入驻36氪、虎嗅网、钛媒体等30+自媒体平台,专注解析新商业真相。关注视频号/抖音/B站搜索「快刀财经」,获取独家商业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