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AI驱动银行数字化转型:机制优化与人才变革深度解析

时间:2025-11-21 03:29:28 来源:21金融圈 作者:21金融圈

全文共2261字,阅读全文约需7分钟

AI时代,银行业数字金融发展已迈入全新阶段。从“智慧银行”到“AI银行”,技术变革正深刻重塑行业格局。本文基于《2025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报告》核心观点,结合上市银行财报数据与行业实践,解析AI驱动下的银行竞争力重构路径。

本文首发于21金融圈,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作者 | 李览青
编辑 | 杨希
新媒体运营 | 张舒惠

该报告将于2025年11月22日“第二十届21世纪金融年会”正式发布。据统计,2024年上市银行财报中,“智慧银行”“数智银行”等关键词出现频率显著提升,AI应用从概念落地为业务赋能的核心驱动力。

科技投入平稳增长,治理体系加速迭代

科技投入规模与结构变化,成为观察银行数字化进程的重要窗口。数据显示:

  • 2024年六大国有行科技投入合计超1200亿元,同比增长2.15%,科技人员规模突破11万人,增幅达19.34%
  • 全行业59家披露数据的银行科技投入总额超2000亿元,六大行占比超50%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银行科技投入增速放缓:建设银行(-2.36%)、招商银行(-5.49%)、平安银行(-20.07%)等机构出现同比减少现象。这一趋势背后,既有数智化基础设施初步建成的因素,也反映科技资源管理从“规模扩张”转向“精准投放”的战略调整。

在资源管理层面,银行聚焦四大核心要素:

  • 算力资源:构建AI中台与大模型基础设施
  • 人才资源:推动科技岗位向业务侧渗透
  • 资金资源:优化投入产出比,聚焦高价值项目
  • 政策资源:完善科技风险管控与伦理治理

典型案例包括:

  • 工商银行:完善数字金融委员会审议机制,建立涵盖硬件、软件、数据等资源的统一管理系统,强化科技风险画像与境外机构支持机制
  • 兴业银行:发布《“人工智能+”行动方案(2025-2027)》,构建“6+X”AI能力体系,打造12类应用范式
  • 中信银行:联合中信系机构组建金融科技创新中心,落地超1600个智能化服务场景

复合型人才成核心竞争力,业技共创模式崛起

人才结构变革是AI时代银行转型的关键变量。2024年财报显示,11家全国性银行科技人员占比普遍提升,且统计口径呈现新趋势——农业银行将“科技与数字化运行管理人员”纳入范畴,反映科技岗位与业务运营的深度融合。

银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路径主要分为两类:

路径一:校招社招定向布局

  • 工商银行:推出“人工智能+”专项计划,通过“科技机构+分行”轮岗输送人才至总行核心部门
  • 农业银行:将金融科技纳入菁穗培训生体系,直接服务数据驱动型业务
  • 交通银行:设立科技金融储备生,通过2年定向培养打造“技术+金融”复合能力

路径二:内部机制改革推动业技共创

  • 工商银行:选派科技骨干赴业务条线交流,构建1.2万人数据分析师队伍,建立数字金融核心人才库
  • 招商银行:完善内部大模型体验平台“爱共创”,培养“既懂业务又通技术”的团队,同时向开源社区提交自研成果

招商银行首席信息官周天虹在2025招银浦江数字金融生态大会上指出:“大模型研发需要从‘业技融合’升级为‘业技共创’,业务部门需深度参与研发全流程,而非仅作为需求提出方。”

中小银行弯道超车,AI赋能成效显现

AI技术正打破传统竞争格局。在央行2024金融科技发展奖中,青岛银行、湖南银行等中小机构各有2个项目获奖,展现技术驱动下的创新活力。例如:

  • 某城商行通过AI风控模型将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时效从72小时压缩至2小时
  • 某农商行利用智能客服系统降低30%的运营成本


结语:AI技术不仅重塑银行竞争力,更推动行业进入“精准竞争”时代。未来,科技投入效率、人才结构质量、业技共创深度,将成为决定银行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关键因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