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2800亿金融黑产围猎,AI技术如何助力金融机构破局突围?

时间:2025-11-21 10:18:28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北京商报


全文共3208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征信修复7天搞定”“网贷逾期代协商”……当你在短视频平台刷到此类广告时,是否曾以为找到了解决债务困境的“救命稻草”?殊不知,这些看似贴心的服务背后,隐藏着一条规模超2800亿元的金融黑灰产业链。从虚假贫困证明到AI换脸诈骗,黑产手段不断翻新,而金融机构正以AI技术为武器,构建起智能防御体系。

这条黑色产业链已形成完整闭环:前端通过互联网精准引流,中端组建“法务团队”伪造证据,后端利用黑客或运营商“内鬼”非法获取公民信息。以网贷债务协商为例,黑产中介一方面用“上岸指导”“清债规划”等话术吸引用户,另一方面通过伪造病历、录音等材料施压金融机构,甚至使用“分琪”“崔收”等暗语规避平台审查,最终以“代办协商”名义实施诈骗。

面对日益狡诈的黑产手段,金融机构正践行“用魔法打败魔法”的策略。AI换脸、仿冒App等技术虽让诈骗更隐蔽,但智能风控系统已实现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预警的转变。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多部门联合发布《打击治理金融黑灰产倡议书》,呼吁构建政企协同、行业联防的治理生态,马上消费金融、微博借钱等机构率先落地技术防御与生态协同双轨机制。

千种暗语交织:黑产套路深度解析

“过去是电线杆贴小广告,现在是算法精准推送。”某消费金融公司风控总监透露,黑产已形成“引流-造假-施压”的标准化流程。前端通过短视频平台投放“债务减免”广告,中端伪造法院传票、暴力催收录音等材料,后端利用黑客技术获取逾期客户信息,形成完整攻击链。

具体操作中,黑产中介常以“债务咨询”名义接触用户,通过伪造贫困证明、渲染“违规放贷”情节等方式施压机构。为规避审查,他们创造出上千种暗语变体:将“征信”写作“z信”“zx”,用“JR消费”指代金融机构名称。这种技术性伪装使得2025年一季度金融黑产规模突破2800亿元,其中非法代理维权类活动借助平台传播优势加速扩张。


今年9月,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审理的曾某鹏团伙案揭开了黑产运作的冰山一角。该团伙通过购买逾期客户电话进行“精准营销”,累计为数千人提供“维权代理”服务,通过恶意投诉胁迫金融机构减免息费,涉案金额超百万元。此类案件暴露出黑产三大特征:隐蔽性强(跨地域作案、虚假身份伪装)、针对性高(瞄准资金周转需求迫切的弱势群体)、技术迭代快(暗语变体达千种以上)。

AI防御体系:智能风控的三重防线

面对技术型黑产,金融机构构建起“事前预警-事中拦截-事后溯源”的智能防御矩阵。马上消费金融发布的“天星洞察系统”,通过自研大模型实现黑产网络信息的精准识别,今年已处置涉案信息超8万条。该系统将传统风控的事后处置模式,升级为涵盖事前风险感知、事中动态拦截、事后溯源分析的全流程防控。


多模态反欺诈技术成为身份伪冒防范的核心。针对AI换脸攻击,金融机构构建了集人脸识别、声纹分析、微表情检测于一体的验证模型。乐信旗下分期乐在双11期间升级的反欺诈体系,通过AI大模型实时拦截欺诈订单,将识别精度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微博借钱平台则利用声纹匹配技术建立反催收识别机制,对潜在风险用户启动真实性核验流程。

生态协同治理:打破数据孤岛的联防网络

技术防御之外,行业协同与政企联动正在构建更大的防护网。2022年成立的AIF联盟(打击金融领域黑产联盟)已吸引167家机构加入,其研发的“爱马平台”通过联邦学习技术实现风险信息“可用不可见”共享。当某机构发现黑产线索时,系统会实时同步至全联盟,形成“一点发现、全网预警”的防控格局,目前已共享黑产数据20.34万条。

政企协同方面,马上消费金融的“渝雷警企合作系统”与公安机关建立情报互通机制。该系统累计注册警员账号2918个,月均提供有效线索超千条,协助抓获网上逃犯149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66人。这种“情报-线索-打击”的闭环模式,有效遏制了黑产跨平台流窜作案。

随着治理技术升级与协同机制完善,金融安全防护网正越织越密。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建议,未来需从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建立黑产内容快速处置机制;二是深化科技赋能,提升动态风险洞察能力;三是加强公众教育,通过典型案例展示提升风险识别意识。当2800亿元规模的黑产市场遭遇持续进化的治理技术,金融安全的攻防战正进入智能化新阶段。

图 片丨壹图网、企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