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中金公司完成世纪并购,剑指国际一流投行新征程

时间:2025-11-21 19:03:04 来源:尺度商业 作者:尺度商业

1896年,马库斯・戈德曼在曼哈顿松树街27号创立高盛公司;1935年,摩根士丹利(大摩)从摩根财团业务中独立,于纽约华尔街2号正式营业。历经百年发展,高盛与大摩已成为全球顶级投行,在企业投融资、并购整合、财富管理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其全球化布局与专业化服务能力堪称行业标杆。

自上世纪起,中国金融业便怀揣打造本土国际一流投行的梦想。1995年,中金公司伴随中国改革开放与资本市场建设应运而生,凭借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基因,迅速成长为中国投资银行业的领军者。从诞生之初,中金便肩负着代表中国投行与全球巨头同台竞技的使命,这一愿景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及2024年新“国九条”中得以明确——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作为行业领头羊,中金公司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答案在于:既需借鉴高盛、大摩的全球化路径,更要扎根中国式现代化需求,构建差异化竞争力。2024年11月19日,中金公司宣布与东兴证券、信达证券启动世纪大合并,这一战略举措的深层逻辑随之浮出水面。

根据重组方案,中金公司将通过发行股票吸收合并两家券商。东兴证券与信达证券作为资产管理系券商,在区域布局与产业深耕上形成互补:东兴证券拥有92家分支机构,信达证券则达104家,合并后营业部总数跃居行业第三,市场覆盖面显著扩大;同时,中金将获得深化债务重组、风险化解及产业投行的核心资源,进一步夯实其在投行、财富管理、股票交易、私募股权、国际化等领域的领先地位。

并购整合:中金迈向一流投行的必由之路

复盘中金的并购史,其核心逻辑始终围绕国际投行定位展开——以高盛、大摩为对标,通过特色化扩张实现规模跃升与服务能力升级。例如,2009年摩根士丹利收购花旗美邦,强化高净值客户服务;2020年收购E*Trade,补齐大众零售客群短板;2021年收购伊顿万斯,提升资产管理能力。这些并购不仅扩大规模,更构建了覆盖全客户群体的业务矩阵。

中金公司亦循此路径:2015年合并中投证券后,其财富管理业务实现质的飞跃。通过整合中投在零售经纪与网点布局的优势,中金弥补了零售业务短板,并结合自身在投行、跨境服务及高净值财富管理领域的专长,打造“中金财富”品牌,推动业务全方位快速发展。此次合并东兴、信达后,中金将在现有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债务重组、风险化解及产业投行能力,形成更强大的规模效应与多元服务网络。



从高盛的百年历程可见,一流投行需具备洞察经济形势、持续多元化的能力。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冲击传统投行业务,高盛通过发展机构大宗交易业务(一度占营收三分之二)与反恶意收购业务实现转型;2020年后,其又发力零售金融以应对投行业务利润下滑。中金公司此次合并后,将在投行、财富管理等传统优势领域外,新增债务重组、风险化解等差异化能力,进一步巩固其综合服务竞争力。截至2024年末,三家券商资产总额合计达10095.83亿元,营收273.90亿元,归母净利润95.20亿元,综合实力跃居行业前列。

扎根中国:中国式一流投行格局初现

对标高盛与大摩并非中金的终极目标。作为本土投行,中金需与中国经济同频共振,方能奠定长远发展基石。近两年,新“国九条”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多次强调“建设中国一流投资银行”,明确2035年前培育2-3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机构。这意味着,中国需要自己的“高盛”“大摩”,但必须立足本土市场、服务国家战略。

中金公司此次合并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战略性举措。作为中国投资银行的领头羊,中金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经济深度绑定:其私募股权业务在管资产规模超6000亿元,重点投向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领域;在国际业务上,境外收入占比稳定在20%以上,保持行业领先。2025年前三季度,中金实现营业收入207.6亿元,同比增长54%;归母净利润65.7亿元,同比增长130%,增长势头强劲。这些数据印证了其“扎根中国、融通世界”战略的有效性。



合并后的新中金将进一步强化这一优势。中金以跨境投行与高端财富管理见长;信达证券在破产重整等特殊资产领域优势突出,财富管理转型成效显著;东兴证券则构建了覆盖财富管理、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领域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三方融合后,将形成“投行+财富+资管+跨境”的全链条服务能力,为实体经济提供从IPO承销到资产证券化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重构行业竞争格局。

2025年是中金公司成立30周年,此次世纪并购不仅是其发展历程中的新坐标,更是中国投行迈向国际一流的新起点。在中国经济“水大鱼大”的宏观背景下,中金公司正以实际行动证明:坚守初心、服务国家战略,方能实现从本土领军到全球卓越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