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闭幕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光明乳业(600597.SH)以参展商、供应商、服务商三重身份高调亮相,旗下子公司新莱特不仅展示了多元产品矩阵,还推出两款新品并包揽多个奖项。然而,这场热闹的展会背后,光明乳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
从2025年前三季度财报数据看,光明乳业主业持续承压:大本营上海市场营收同比下降4%,全国其他市场下降3.6%,曾经占据优势的低温鲜奶领域,市场份额正被君乐宝、新乳业、伊利等品牌快速蚕食。
光明乳业的困境始于2003年前后的战略抉择。当时常温奶市场爆发式增长,蒙牛、伊利通过全国性渠道网络迅速扩张,而时任董事长王佳芬坚持"低温鲜奶"路线。尽管后续采取"两条腿走路"策略,但资源投入有限导致常温奶市场布局滞后,2003-2004年营收相继被蒙牛、伊利超越。
财务数据印证了这种战略失衡:2022-2025年前三季度,光明乳业营收连续四年下滑,从292.06亿元跌至2025年前三季度的214.8亿元,市场占有率从12%腰斩至5.7%。更严峻的是,销售毛利率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25年前三季度仅17.65%,较伊利股份低近18个百分点。

▲伊利、蒙牛、光明乳业营收对比(镁经小组制图)
低温鲜奶领域的优势也在消失。华东市场份额从45%持续下滑,君乐宝"悦鲜活"、新乳业"24小时"、伊利"金典鲜牛奶"通过自建冷链和奶源争夺,迫使光明产品单价下调8%,毛利率压缩4.3个百分点。
2010年启动的国际化战略成为另一重压力。光明乳业以3.82亿元收购新西兰新莱特51%股权,后续增资至65.25%,累计投入超20亿元。但这场资本运作未能带来预期收益:2021-2024年新莱特累计亏损7.58亿元,光明乳业为此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超5.41亿元。
为维持新莱特运转,光明乳业持续提供资金支持:2024年6月提供5.61亿元贷款,10月又通过定增注入1.85亿新西兰元。然而,9月底发布的资产出售公告显示,光明乳业将以12.1亿元人民币出售新莱特北岛资产,该工厂当年投资预算达3.5亿新西兰元,此次交易实质是"流血止损"。

▲光明乳业2010-2015年海外并购路径(镁经小组制图)
与伊利、蒙牛的海外布局相比,光明乳业的资本运作策略显得被动。伊利通过收购优质奶源构建资源壁垒,蒙牛借助技术合作提升产品竞争力,而光明乳业的品牌收购未能有效转化为市场优势。
2009年推出的常温酸奶"莫斯利安"曾是光明乳业的破局利器。作为国内首款常温酸奶,该产品2014年销售额突破60亿元,推动光明乳业营收首次突破200亿元。但随后因品牌定位模糊、推广不足、渠道保守等问题,被伊利安慕希(超200亿)和蒙牛纯甄(约150亿)反超。
奶粉业务同样充满遗憾。2010年推出的培儿贝瑞婴幼儿奶粉未能打开一二线市场,2018年重启奶粉战略时,三四线市场已被飞鹤、伊利、君乐宝占据。值得注意的是,光明控股的新莱特为a2奶粉代工,助力其成为中国婴配粉市场前四大品牌,而光明自有奶粉品牌至今默默无闻。
面对行业周期性调整和消费升级趋势,光明乳业需要重新校准战略方向。艾媒咨询分析师指出,乳制品市场正呈现功能性、低温化、健康化特征,企业需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和研发创新。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建议,光明乳业应双管齐下:一方面在深加工领域突破,加大原制奶酪等产品研发;另一方面聚焦功能性创新,推出含干酪乳酪杆菌LC2W的益生菌酸奶、舒睡奶等差异化产品,瞄准肠道健康、睡眠经济等细分赛道。
当前中国乳制品市场规模仍超6000亿元,但竞争格局已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博弈。光明乳业能否通过战略调整重返第一梯队,将取决于其对消费趋势的把握和执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