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调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格力始终稳坐头部玩家的宝座。今年8月,格力线上销售额市占率达到24.4%,成功反超美的,且与排名第三的小米及其他品牌拉开了显著差距,品牌心智与市场份额的护城河依然坚固。然而,面对身后“追兵”的服务升级,格力似乎透露出一种不寻常的焦躁感。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近日在直播中宣布,米家空调全系推出“10年免费包修”服务,这一举措迅速引发了市场关注。随后,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在社交平台作出回应,强调格力早已推出类似服务,且产品历经多年市场验证,同时间接提及小米此前的召回事件,言下之意直指对手的品控能力。尽管数据层面显示格力尚未到必须焦虑的时候,但强硬姿态下仍握有市场主动权的格力,似乎还是“坐不住”了。
由于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并未像海尔集团周云杰或小米集团雷军、卢伟冰那样开通个人属性较强的微博账号,朱磊实际上成为格力在微博等平台的主要“话事人”。这也让格力与竞对尤其是小米的“互动”更加引人注目。
2013年的一次颁奖典礼上,董明珠与雷军定下“十亿赌约”——赌小米五年内营收能否超越格力。这一事件被业内认为是中国制造业新旧模式碰撞的标志性事件,也开启了两大阵营的长期对峙。2018年赌局落幕,格力以1981.2亿元营收击败小米的1749亿元,但雷军之后的一句“第六年我们赢了”,让这场较量从短期胜负延伸为持久战。
随着小米携互联网基因杀入空调赛道,对抗彻底从模式之争转向产品与权益的正面交锋。2024年,双方矛盾率先在专利领域爆发,格力指控小米相关产品侵权并胜诉,董明珠更公开提及“小米空调侵权赔偿”,虽遭小米否认,但竞争火药味已然升级。董明珠还多次借公开场合暗指小米“靠低价破坏行业、偷技术挖人”,舆论纷纷将矛头指向雷军与小米。
2025年夏天,交锋进入白热化:小米晒出销量数据称超越格力,卢伟冰转发造势,朱磊随即拿出官方数据“打假”;卢伟冰转发的空调主板对比图引发工艺争议,朱磊也连发长文反击。双方从专利到数据、从产品到言论的攻防从未停歇,传统制造巨头与互联网新势力的碰撞已持续十年。
从2025年半年报及行业研报数据来看,格力空调主业作为核心支柱的短期承压,是其必须去做的主动应对。尽管空调板块的“支柱地位”仍稳固,但增长承压的信号已较为明显。根据格力2025年半年报,报告期内以空调为核心的消费电器板块实现营收762.8亿元,同比下滑5.1%,毛利率33.2%,虽同比基本持平,但营收增速的负向波动反映出需求端的压力。
同期,美的集团营收2523亿元,同比增长15.7%;归母净利润26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5%。海尔集团营收1564.94亿元,同比增长10.2%;归母净利润120.3亿元,同比增长15.6%。横向比较家电三巨头的另外两位,格力交出的成绩单并不够喜人。半年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格力电器股价应声大跌5.88%,年线收绿。
业务端的压力,来自其所处行业的结构性变化。产业在线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家用空调内销出货量虽因国补政策同比增长9%至6654万台,但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二季度家用空调线上2100元以下低端机销量占比首次突破50%,性价比需求的集中释放,恰好与格力坚持的中高端定位形成反差,对其空调业务的整体增长形成制约。
银河证券研报指出,相较于美的、海尔、奥克斯等竞争对手通过多品牌运营覆盖不同价位段,格力虽在线下推出晶弘空调试水性价比市场,但推广规模有限,短期内难以对冲中高端市场的需求疲软。不过,即便整体承压,格力空调主业仍不乏结构性亮点。
太平洋证券分析指出,从产品端看,格力聚焦用户体验的创新产品呈现爆发式增长。家用空调板块中,“风不吹人”系列凭借分布式送风等差异化体验,销量同比激增131%;针对“耗电高、牺牲舒适度换节能”痛点的“AI动态节能技术”系列产品,销量更是同比飙升360%。数据证明,改变正在为格力在同质化竞争中开辟相对差异化的赛道路径。
渠道端的创新则为空调业务注入了新的增长活力。面对传统家居卖场流量下滑的困境,格力推出“董明珠健康家”新型门店,突破单一产品销售模式,聚焦全屋健康家电场景化体验。空调作为核心品类,自然成为该渠道模式的重要受益者。从落地效果看,这一模式成效显著:2025年3月北京首店开业首日整体销售额(线上+线下)突破8560万元;截至2025年8月25日,全国已落地857家门店。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表示,当前消费者对健康、智能等空调增值功能的认知仍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可感知的实际体验,技术价值传递路径不畅导致对技术差异缺乏直观感知。这也使得即便如格力般推出差异化产品,仍需进一步通过场景化体验强化消费者认知。
近期,有记者曾与北京某家苏宁易购店内的格力员工交谈,当被问及“线上低价机型是否会影响线下销量”时,员工直言:“网上那些价格极低的空调多是电商定制款,压缩机、电机都有减配。”而对于新兴品牌的压力,店员表示,“小米用的是所谓的轻资产模式,和格力这种自建工厂的相比,在品控方面或许仍有差距。”
从现状来看,格力并非毫无压力。线上低价竞争分流预算客群、新品牌靠服务营销快速吸引关注是事实,但从终端反馈看,品控可靠的品牌护城河和用户“先看格力”的下意识信任,仍不是短期内能被撼动的。这种下意识的信任源于多年市场验证的积累,让格力暂时还没到需要应对焦虑的时候。
但面对行业变革与新势力冲击,格力如何在坚守中高端品控的同时兼顾性价比需求,如何将终端信任转化为更稳定的客流,都是必须面对的长期课题。未来,格力能否继续稳坐空调行业头把交椅,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