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联盟耗材集采新规:5类耗材纳入,国产品牌能否逆袭?

时间:2025-09-24 08:26:0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医用耗材领域迎来重大变革——由23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成的超级联盟,正式对缝合线、注射器等5类常用耗材启动集中采购。这场覆盖数十亿采购量的“小国采”,不仅将重塑市场格局,更可能成为国产品牌突破外资垄断的关键战役。

近日,辽宁省药品及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网发布《省际联盟缝合线等5类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文件》,明确由辽宁牵头,联合天津、河北、山西等23个省级行政单位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成采购联盟,采购周期为3年。此次集采品类包括缝合线、注射器(带针)、泵用输液器、吸氧管、真空采血管(含静脉血样采集针)5类医用耗材,共计划分为21个分组,并设定了最高申报价和协议采购量。

价格机制优化:企业利润空间获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正式文件对多个产品的最高有效申报价格进行了上调。例如,“可吸收缝合线、天然材质”的申报价从98.44元提升至126.53元,“不可吸收缝合线、合成材质”从50.91元调至73.25元。这一调整直接拉高了企业报价上限,为产品利润提供了更强保障。以缝合线为例,其协议采购量达6068.80万根,年市场规模超80亿元,但外资品牌长期占据75%以上份额。此次集采或为国产品牌提供“弯道超车”的契机。



图片来源:摄图网

规则升级:集采“玩法”精细化

耗材采购联盟已成为推动行业改革的核心力量。通过跨区域协同与批量议价,联盟有效压缩了高值与低值耗材的价格“水分”。2025年,联盟已开展多轮集采,涵盖外周血管介入类微导管、微导丝等高值耗材,以及本次的缝合线、注射器等低值耗材。以甘肃牵头的介入类耗材集采为例,产品平均降价62.21%,部分品种价格大幅下降,直接打破外资企业长期以来的高价垄断。

本次辽宁牵头的低值耗材集采中,注射器、缝合线等临床高频使用品种被纳入降价范围,协议采购总量超6亿支(根),其中注射器采购量高达21.87亿支。华南某医疗器械一级市场行业分析师指出,集采规则鼓励多元供应,既保留原主流品牌,又为国产替代提供通道,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挑战并存:企业需提升综合竞争力

随着集采规则的完善,企业面临的新挑战也日益凸显。采购规则日益精细化和复杂化,对企业投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以辽宁耗材采购联盟集采为例,设置了多轮竞价、复活机制、纠偏机制等规则。例如,企业按申报价格从低到高排序,前80%可获得拟中选资格;未通过规则一的企业,若申报价格不高于B竞价组最高价或自身现行最低价的95%,仍可中选。此外,复活规则要求A竞价组企业少于3家时,需与其他产品分组的平均降幅对比,达标的才能中选;纠偏机制则规定,拟中选价格与纠偏基值差25%以上时,企业需调整价格或取消资格。

国产破局:系数调整释放积极信号

相较征求意见稿,正式采购文件对多个产品的比较系数、包装系数、线径系数等进行了调整。例如,可吸收缝合线、天然材质(1针1线、防刺伤)的比价系数从1.69降至1.44;不可吸收缝合线、合成材质中,10/0#及以下的线径系数从1.44升至1.62。这些系数与拟中选价格直接相关,企业可通过系数判断产品利润情况,进而调整报价战略。整体来看,调整后的系数多呈上升趋势,体现集采对企业营收的重视。

从覆盖规模和采购量来看,本轮集采堪称一场“小国采”。现阶段,本土品牌尚未在高端缝线市场占据主导,但此次集采有望成为国产破局的重要机遇。以缝合线市场为例,强生、美敦力等外资巨头凭借技术优势和多年的市场深耕,稳稳占据着75%以上的份额,尤其是在可吸收缝合线等高端领域,几乎形成了垄断态势。然而,随着23个省级行政单位“抱团”采购,议价能力大幅提升,未来靠高价维持利润的外资品牌将面临严峻挑战。

分析人士指出,此前各省采购“各自为战”,企业可通过差异化定价维持优势,例如同一款缝合线在甲地卖20元,在乙地就能卖到50元。但现在,采购需求被捏成一个拳头,议价能力显著增强。国产品牌若能抓住此次集采机遇,凭借价格优势和不断提升的质量,或将在医用耗材领域实现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