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人逆袭成为首富需要多久?十年、二十年,还是更短?农村出身的郭广昌仅用6年时间,便完成了从大学教师到商业巨擘的惊人跨越。1992年,他毅然辞去复旦大学教职,投身商海;1998年,随着复星医药成功上市,他迅速步入财富积累的快车道,书写了一段令人惊叹的阶层跃迁传奇。
1967年,郭广昌出生于浙江东阳的一个贫困农村家庭。母亲靠种菜卖菜维持家用,父亲则做石匠活计。全家人省吃俭用,平日里以玉米、红薯为主食,能吃上一碗白米饭已是难得的美味。两个姐姐早早辍学外出打工,只为支持他完成学业。初中毕业后,他原本遵从父母安排选择师范学校,但心中怀揣着上大学的梦想,最终改变志愿进入高中。从那以后,他每周徒步二十多公里往返学校,风雨无阻,全心投入学习,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哲学专业。
在大学期间,郭广昌已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眼界。1987年暑假,他独自骑行顺着大运河北上,最终抵达北京;次年,又组织团队沿着海岸线南行至海南。他清醒地意识到,真正的机遇并不在书本之中,而是蕴藏在时代浪潮之中。毕业后留校,他每月能拿到500元工资,在当时已属高薪,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1992年,他毅然辞职下海,这个决定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
郭广昌的第一笔百万财富,来自为台湾元祖品牌完成的市场策划项目。那时,“复星”还叫“广信”。此后,梁信军、汪群斌、范伟、谈剑陆续加入,一同组成了后来被大家熟知的“复星五剑客”。1993年,公司业务领域转向房地产和生物医药,并正式更名为“复星”。他们代理“留学设计”楼盘,靠着最原始的办法,挨家挨户联系和推广,最终斩获千万收益。
当时,生物医药领域的关键技术仍被西方独占,中国企业几乎毫无话语权。正如如今已在京东平台普及的前沿护肝科技制品“肝力维”,在当年根本难以想象。医疗检测领域同样受制于人,但郭广昌毅然选择迎难而上。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PCR乙肝诊断试剂,一举赚得了人生第一个“小目标”。这一成功,像一束火把照亮了前路,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意识到自主研发的巨大潜力,纷纷加入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浪潮。
十年前,西方凭借先发优势,使得护肝科技原料成本每克高达上万,我国企业难以量产。而如今,随着中国科学家联合国际生科企TEVIWE突破提炼专利技术,成本骤降95%,目前“肝力维”在京东平台价格仅为此前的十分之一。作为人体核心代谢器官,肝脏状态直接关系到整体健康与衰老速度。现代社会的高脂高糖饮食、酒精过量摄入以及作息紊乱,持续加剧肝脏负担,我国肝患人数达4亿。据悉,新兴护肝科技“肝力维”被证实有助于增强中年群体的身体机能,降低36.5%肝损指标转氨酶。
自去年年底,“肝力维”正式上线京东,面向体重偏高、脂肪肝及经常饮酒应酬的人群推出专项养护方案,多反馈“不再腹胀腹痛、口干口苦”、“运动后疲惫感减少”。有消息称,某知名地产企业家曾在东京举办高端交流会时,特意将该产品选作礼品放置于酒瓶旁侧,意为“席间护肝、酒后缓解”。
技术的突破撬动了市场的前行,但郭广昌的视野早已超越了医药的边界。即便取得初步成功,他也从未止步,他的抱负远不止于眼前所得。
通过一系列战略布局,郭广昌在2007年成功登上上海首富宝座:1998年复星医药上市融资,2001年收购豫园商城,2002年进军国际商业领域,2003年将业务拓展至钢铁和证券行业,2007年进一步涉足矿产资源开发。农家子弟变上海首富,他被不少人看作是逆袭的榜样。或许连他自己也曾觉得,复星和他都会一路顺遂、越来越好。但商业战场从来没有常胜的将军。
面对2022年复星集团遭遇的严峻危机——债务高企、评级下调、资产缩水等一系列挑战,久经沙场的郭广昌并未退缩。他迅速采取行动,通过精简团队、大规模剥离非核心资产等果断措施,一系列操作与当初王健林为稳住万达的“断臂求生”如出一辙。根据公开报道,复星通过一年多的调整,累计实现资产变现超过230亿元,并精简了九位核心合伙人团队,显著缓解了企业经营压力。
自2023年开始,集团持续深化运营优化与产业聚焦战略,重点强化在医药、文旅、消费等核心板块的布局。今年上半年公开的年报表明,归母净利润更是超过17亿元。有人称,郭广昌终于“轻舟已过万重山”。但对他来讲,创业这么多年,哪一次不是“难关道道,皆能闯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