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野马财经
作者|孙萌
编辑|高岩
2025年9月28日,医药行业一则不足千字的权益变动公告引发市场关注——广药集团旗下广药二期产业基金以7.49亿元受让南京医药(股票代码600713.SH)11.04%股份,正式成为这家扎根江苏30年的区域医药流通龙头第二大股东。这场被业内称为“华南虎”与“区域龙头”的联姻,不仅标志着广药集团全国化战略的深化,更折射出医药流通行业资本运作的深层转向。
受此消息影响,9月29日南京医药股价小幅上行,开盘报4.99元/股;广药白云山(600332.SH)亦以25.39元/股高开,二级市场对这笔交易反应积极。截至9月30日收盘,南京医药总市值64.66亿元,广药白云山总市值415.4亿元,资本联动初步赢得投资者认可。广药集团相关人士向野马财经透露,公司正在向创新药转型,未来布局正在内部规划中。
一纸公告背后,是医药流通行业从“野蛮并购”到“协同发展”的转型逻辑。当政策与市场双重挤压利润空间,当传统并购模式陷入“商誉陷阱”,企业开始用更精细化的资本运作破局。
这笔耗时不到两个月的收购,实则是一场精心布局的资本接力赛。故事起点需追溯至全球医药零售巨头沃博联的困境:2025年3月完成私有化退市后,其2024年净亏损614亿元人民币、负债超95亿美元的财务压力,迫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剥离非核心资产,南京医药正是其中之一。
南京医药的股权结构可追溯至11年前:2014年,Alliance Healthcare作为战略投资者认购其12%非公开发行股份;2016年增持至13.88%;2021年因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被动稀释至11.04%。随着沃博联私有化完成,其通过香港子公司持有的11.04%股权面临交割。根据中国外资准入规则,沃博联需在退市后6个月内完成交割,这股曾是战略投资的股权,瞬间变为“烫手山芋”。
就在沃博联急于脱手之际,广药集团旗下二期基金在半年内完成精准布局:7月成立、8月备案,9月便以7.49亿元闪电接盘,精准卡位沃博联退出的最后窗口期。公告显示,此次出资的广药二期基金由白云山(600332.SH)出资14.985亿元参与设立,主要投向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收购定价“暗藏玄机”:目标股份价格(9月26日)为5.18元/股,较签署日收盘价溢价6.15%,但相比沃博联2014年入股成本价(约3.5元/股)浮盈超50%。这一溢价既满足原股东退出预期,又避免触发国资监管“利益输送”红线。业内普遍认为,沃博联的退出是其全球战略收缩的必然选择,而广药二期基金作为国资背景的“耐心资本”,恰好填补了战略空缺,避免了南京医药控制权旁落投机资本的风险。
根据公告,广药通过7.49亿元收购沃博联持有的1.45亿股非限售股份(占南京医药总股份11.04%),成为第二大股东。南京医药控股股东南京新工投资集团持股比例从44.17%降至31.44%,但仍稳坐控股股东之位;其余股东股权保持分散。这种“黄金分割”的股权结构,为后续合作埋下伏笔。
从业务协同看,双方合作重点极可能在医药流通领域。中邮证券2024年研报指出,国内医药流通市场已形成“国有3+民营1”格局(国药、上海医药、华润、九州通CR4达48.7%)。对广药而言,其大商业板块(医药流通)2025年上半年收入290亿元,占总营收54.9%,但74.78%收入依赖华南,华东仅占1%。而南京医药覆盖苏皖闽鄂四省,拥有17个一级物流中心、39个二级物流中心、400辆运输车,正是广药突破区域限制的“现成网络”。
白云山2025年半年报显示,其大商业板块(医药流通业务)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90亿元,占上市公司总收入的54.90%,毛利率减少0.26%。分地区看,华南地区收入311.9亿元,占总营收74.78%,华东地区仅为34.48亿元,占比不到1%。白云山方面表示,南京医药作为江苏省医药流通业领军企业,本次交易将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增强医药流通业务竞争优势,并带动医药制造业务增长。
对南京医药而言,这也是一次“带枪投靠”的明智之举。在带量采购压缩流通环节利润的背景下,其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79.67亿元,同比增长2.70%,但归母净利润2.91亿元,同比下滑6.44%。而广药旗下的王老吉、金戈、消渴丸等明星产品,恰好能填补其产品结构空白。正如广药集团董事长李小军所言:“双方将共同构筑‘产供销一体化’标杆,走出‘工业+商业’深度融合新路径。”
(图片来源:白云山2025年半年报)
这场“非控股联盟”的背后,折射出医药流通行业的转型逻辑。广州医药(874839.NQ)曾在财报中坦言,在“两票制”、药品集采等政策推动下,医药流通中间环节减少,行业竞争加剧,整合步伐加快。据商务部统计,近年来药品流通业直报企业平均毛利率从2019年的8.5%下降到2023年的7.3%,平均利润率从1.7%下降到1.6%,利润空间持续压缩。
在市场逻辑重构期,价值创造成为转型核心。传统并购模式因商誉高、整合难,风险重重;而广药通过基金持股的“轻资产”方式,仅用7.5亿便撬动华东渠道,既降低风险,又为后续资本运作留足弹性。南京医药在合作中保留了话语权:新工集团控股地位不变,重大决策仍需国资主导;合作限定于资本、分销、中药三大领域,避免全面整合的失控风险。这种“有限合伙”模式,既满足了广药的扩张需求,又保障了南京医药的国资安全。
长期从事医药行业研究的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认为,广药白云山通过旗下基金入股南京医药并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这一策略既体现了轻资产战略的灵活性,也带有审慎布局的考量。选择战略入股而非直接收购,可以降低资金压力和整合风险,同时保留双方独立运营空间,便于在医药产业链上形成协同效应。这种方式既能借助南京医药在华东地区的渠道优势,又能避免全盘接手带来的管理负担,是一种兼顾短期合作与长期战略的平衡之举。
张玥进一步指出,工业巨头与区域商业龙头通过股权合作深化产业链协同,可能推动行业从分散竞争转向合作共赢。这种模式若成功,或将引发类似合作浪潮,加速医药产业整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最终提升中国医药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一个事实是,在价值重构的时代,资本市场上的智慧较量,已经悄然升级。这场“非控股联盟”的成败,或将成为医药流通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协同”的关键注脚。
你看好广药旗下基金入股南京医药吗?评论区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