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周子荑)随着中秋佳节临近,月饼市场迎来销售旺季。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密集出台政策,对月饼过度包装现象说“不”,推动传统节日食品回归文化本源。
这场监管行动不仅针对包装形式,更折射出对传统文化传承、消费观念升级及社会资源合理利用的深层思考。当月饼褪去华丽外衣,简化的包装设计正在为绿色消费注入新动能。
近日,海南省、山东省潍坊市、广西柳州市等地市场监管部门相继发布提醒函,明确要求企业拒绝过度包装,践行绿色消费理念。这并非地方性临时举措,而是国家层面持续推进的政策延续。
自2021年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先后发布《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23350—2021)国家标准及第1号修改单,对月饼包装作出硬性规定:包装层数不得超过三层,禁止与其他产品混装,禁用贵重金属和红木材料,严格限定包装空隙率及成本占比,同时鼓励采用可循环利用的环保包装。
月饼作为承载乡愁的文化符号,曾因部分商家的过度包装陷入“面子工程”怪圈。通过多层包装、豪华材质堆砌打造“高端形象”,不仅推高产品定价,更催生行业非理性竞争。消费者为“送礼体面”买单,实质是为包装成本付费,这种供需双方的非理性互动,既加重经济负担,又造成资源浪费,更与健康消费环境背道而驰。
今年中秋前夕,多地监管部门重申新国标要求,彰显政策连贯性。通过常态化监管,着力根除这一扰乱市场秩序的顽疾。
政策倒逼下,月饼市场呈现显著变化。头部企业如苏州稻香村等率先调整,简化包装设计后的产品反而获得市场认可。企业负责人表示,符合新国标的简约包装既降低成本,又契合消费者对实用性的需求。
从需求端观察,当前消费市场呈现“三理性”特征:消费态度回归本真、价格预期趋于合理、选择决策更加务实。限制过度包装的举措,恰好与理性消费趋势同频共振,为构建文明、健康、绿色的消费环境提供制度保障。
更深层次看,限制月饼过度包装是落实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实践。通过减少包装材料消耗,降低生产运输环节的碳排放,推动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展望未来,简约环保的包装设计将成为行业主流。要让月饼真正回归大众消费品属性,需社会各方形成合力:
当月饼去除浮华包装,留下的不仅是食物的本味,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资源保护的担当。这场由包装减法引发的消费升级,终将推动市场走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