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贝的舆论交锋,让不少人感叹:老罗以全新姿态回归了舆论场中心。
数月前,当梁文锋得知罗永浩计划投身AIOS(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研发时,抛出了一个直击本质的问题:"你为什么非要做科技?"在梁文锋看来,能在任何领域做到全国顶尖的人,都不应辜负这份天赋。而罗永浩,正是他眼中"最该靠嘴吃饭"的天才表达者。
面对这样的质疑,罗永浩虽感沮丧,却认真思考了转型可能。最终,他选择以播客为突破口,在《罗永浩的十字路口》中开启新身份——科技领域深度对话者。
按照规划,罗永浩每周都会邀请科技领袖或创业者展开深度对话。首期节目与李想的碰撞便引爆话题,"李想哽咽感谢美团王兴"的片段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这种精准的议题设置能力,让罗永浩在舆论场中屡屡占据主动。
近期与西贝的交锋,更成为其转型的标志性战役。通过精准捕捉公众情绪,罗永浩成功实现人设反转——支持率飙升至90%,从争议人物蜕变为"大众嘴替"。这种形象转变直接带动商业价值飙升:三天风波期间,交个朋友直播间吸引1000万人次观看,带货额突破5000万元,较平日增长400%,公司股价两日涨幅超12%。
这种"议题设置-流量转化"的商业模式,已形成完美闭环。当其他主播还在被动追逐流量时,罗永浩已构建起独特的竞争优势:通过播客制造话题,在直播间完成流量变现。
回溯罗永浩的科技创业史,这场转型实属必然。2022年债务清偿尾声,他宣布"退网"投身AR领域,成立细红线公司。尽管初期融资顺利(美团龙珠领投近4亿元,估值2亿美元),但行业寒冬来得猝不及防——2023年全球AR/VR头显出货量暴跌23.5%,细红线专利申请停滞,团队规模远不及预期。
2024年的战略调整更具戏剧性。从AR转向AI后,罗永浩预告的"颠覆性产品"J1 Assistant未能兑现承诺,与梁文锋团队发布的DeepSeek-R1形成鲜明对比。今年6月,罗永浩终于承认AR商业化失败:"烧钱一年多证实,10年内AR眼镜都难实现商业化。"
这种现实打击,让梁文锋的忠告显得更具前瞻性。虽然细红线仍在招聘大模型工程师,但罗永浩已将重心转向科技播客——这个既能保持行业参与度,又能发挥表达优势的新战场。
事实证明,"靠嘴吃饭"确实带来丰厚回报。在与西贝的交锋中,交个朋友直播间5日累计吸引1200万人次,单日最高销售额达2500万元。这种变现能力,在7月日均250-500万销售额的平淡期更显珍贵。
罗永浩的议题设置艺术已臻化境。从俞敏洪董宇辉事件到西贝交锋,他总能精准把握公众情绪脉搏。2024年7月俞董切割事件中,他提前准备发言要点,在直播间边点评边带货,单日销售额从250-500万飙升至1000-2500万。这种"争议即流量"的打法,让他在东方甄选小作文风波期间,直播间观看人次突破1.04亿。
数据印证着这种转型的成功。新榜分析7.2万条评论显示,47%支持罗永浩,仅19%要求行业规范。微博数据更显示,风波周内其粉丝增长近70万至138万。这种公众形象的重塑,让罗永浩从争议人物转变为"为年轻人发声"的代表。
当前罗永浩的三重身份中,主播的商业价值最为突出。他创造的"议题-直播间"循环模式,已成为稳定的流量引擎。这种能力在行业寒冬中尤为珍贵——交个朋友虽跌出抖音带货榜前十,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仍因流量成本上升下滑33%,但罗永浩的个人影响力始终是核心资产。
对比同行,董宇辉因关闭发声渠道导致流量下滑,李佳琦减少公开表达,辛巴彻底退网,罗永浩的议题设置能力显得愈发稀缺。这种独特优势,不仅缓解了交个朋友的流量焦虑,更让其在新品发布节奏上掌握主动权——尽管9月新品仍未露面,但"靠嘴吃饭"的本事已让市场充满期待。
参考资料:
《罗永浩:新产品 3 个月后见,梁文锋建议我“靠嘴吃饭”》极客公园
《对话罗永浩:再创业可能后悔,不再创业百分之百后悔》晚点LatePost
《罗永浩最后一次创业最新进展,暂别AR,迎来AI Jarvis》凤凰网科技
《AI报告10条总结罗永浩大战西贝:抖音量最大、支持西贝仅6%|新榜声量通AI报告》新榜
《体验完罗永浩全新的“初创项目”,我只能说有点难顶》差评X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