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楼市迎来传统销售旺季。2025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全国多地楼市掀起促销热潮,房企通过大力折扣加速去化库存,核心城市新房供应量显著增加。在政策利好与销售旺季的双重推动下,市场活跃度明显回升,购房者看房、成交意愿增强。
就在9月初,深圳率先推出新一轮楼市提振措施,政策效果在国庆中秋长假期间逐步显现。证券时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深圳楼市在新政刺激下,新房市场折扣力度空前,二手房市场则延续“以价换量”趋势。
新房市场折扣大战激烈,房企让利换量
“政策带来的即时效果非常明显,新政推出后半个月我们项目就卖了近20套房,几乎是整个8月的3倍。”在深圳罗湖区一处新房项目,营销经理正群发销售喜报,希望借助国庆中秋长假再创佳绩。
深圳楼市新政中,放松限购的罗湖区效果最为突出。在罗湖莲塘片区一处刚刚开盘的新房项目,记者看到不少购房者趁着假期前来看房。现场销售经理表示,项目直接给出最低折扣,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成交还有额外“大礼包”,包括家电、物业管理费等。“现在新房市场太‘卷’了,各个区的新房几乎都在打折。”
记者采访发现,“5字头总价买南山3房”“龙华价买南山”等促销信息随处可见,一些新房的折扣甚至低于备案价的八五折。面对全年最后一个季度的冲刺期,打折降价、让利换量已成为不少房企回流资金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深圳还启动了多场高品质房产专场活动,覆盖福田、罗湖、南山等核心区域,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刺激销售。
深圳贝壳研究院院长肖小平分析指出,楼市新政出台恰逢9月新盘集中入市期,不少项目赶在政策窗口期加推。政策红利加上优质房源的双重吸引,进一步放大了成交量的增长效应。调查显示,实用率较高的新规楼盘、可快速入住的现房楼盘成为置业者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核心区租售比高的商办和公寓楼盘,也保持着较高的成交热度。
面对新房市场的“折扣大战”,不少购房者表示,楼市新政确实刺激了自己的入市想法,但还是会“货比三家”。“折扣大战”让自己把更多目光投向了新房市场。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降价促销是目前市场获客的关键,不仅是深圳,各地楼市都有类似情况。主要原因是楼市进入存量时代,新房销售竞争激烈。“降价楼盘往往能‘降’出一波销售高潮,但目前市场需求有限,如果下一步没有更大幅度的降价,市场又会重新回到疲软状态。”
二手房市场“以价换量”,决策速度提升
对于二手房市场,记者在福田、罗湖和盐田区的多家二手房中介门店进行采访。多位房产中介经理表示,对于需求相对明确的客户,决策速度和信心都有明显提升。与此同时,目前深圳二手房市场还是“以价换量”,价格变化不大。此外,受访的房产中介经理表示,假期会放弃休假,希望楼市新政的刺激作用能够提亮今年长假的楼市“成色”,更希望节后会有更多新政刺激市场人气。
市场仍处于“弱复苏”阶段,信心修复需政策与经济双重助力
刚刚过去的9月,楼市新政给市场带来了明显的提振作用。深圳乐有家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深圳一二手住宅网签总量为7633套,环比上涨20.7%,同比上涨38.3%。其中,一手住宅网签3087套,环比上涨43.5%,同比上涨32.7%;二手住宅网签4546套,环比上涨8.9%,同比上涨42.5%。与此同时,9月深圳二手房录得5808套,环比上升10.3%,连续7个月超5000套。
从全国市场来看,中指研究院指数研究部总经理曹晶晶表示,2025年以来新房市场整体运行平稳,但二季度以来销售有所转弱。9月供应改善带动销售略有修复,二手房市场持续“以价换量”。前三季度重点城市二手住宅成交套数累计同比保持增长,其中经过6至8月阶段性降温后,9月二手房成交量同环比均出现回升。
记者梳理发现,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多家头部房企在国庆中秋长假期间通过特价房、购房补贴等组合拳刺激销售。麟评居住大数据研究院首席分析师王小嫱表示,进入9月,楼市传统销售旺季的热力开始显现。从驱动因素来看,9月楼市的“止跌”离不开两大关键支撑:一方面是季节性需求释放,购房者看房、成交的意愿本就会随季节规律有所提升,带动成交量自然回升;另一方面则是一线城市政策利好的拉动,北京、上海、深圳先后优化本地购房政策,直接激活了部分刚需与改善需求。
王小嫱还表示:“我们也需要客观看待当前楼市的‘回暖’,市场热度尚未完全传导至价格端。目前二手房市场‘以价换量’的趋势仍在持续,房价并未随成交量回升而止跌,居民购房心态依旧偏向谨慎,市场信心的全面修复还需要政策支持与经济基本面改善的双重助力。后续楼市能否持续回暖,更多需依赖现有政策的落地效果,以及需求端信心的逐步积累。目前,市场仍处于‘弱复苏’阶段。对于购房者而言,当前市场格局下,可结合自身需求理性决策;对于行业来说,如何将短期成交量回暖转化为长期信心修复,仍是接下来的核心课题。”
责编:李丹
校对:陶谦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