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铜价因大幅上涨引发市场广泛关注,甚至“火出圈”。节后,铜价走势如何演绎成为市场焦点。本文将从供应、需求、宏观政策及市场情绪等多维度,解析本轮铜价上涨的驱动因素及未来趋势。
9月30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铜现货和期货价格双双大涨。沪铜期货主力合约盘中创下自去年5月31日以来的阶段新高,达83820元/吨,A股相关股票也随之上扬。国庆节期间,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价表现强劲,累计涨幅超过3%,创逾16个月新高。
国信期货首席分析师顾冯达指出,近期铜价快速上行并创出多月新高,是宏观政策、供需基本面与市场情绪多重利好共振的结果。
铜矿供应紧张是本轮铜价上涨的关键因素。华闻期货总经理助理兼研究所所长程小勇表示,尽管部分铜矿受高价格提振而计划扩产,但干扰因素导致实际达产困难。尤其是全球巨头Freeport-McMoRan位于印尼的Grasberg铜矿宣布不可抗力,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紧张局面。同时,供应偏紧正向精炼铜传导。
南华期货分析称,早前的印度尼西亚Grasberg铜矿事故,对今明两年的全球供应预期急剧收紧。此外,智利等地的铜矿也出现减产事件,共同加剧了铜精矿供应偏紧的局面。
“供应紧张已传导至冶炼环节,加工费处于低位,部分国内炼企因亏损计划在10月进行检修,预计精炼铜产量将环比下滑。”南华期货称。
根据长江有色金属网信息,9月份,长江现货1#铜月均价报80775元/吨,日均上涨167.73元/吨,环比8月均价上涨2.11%;同比2024年9月均价上涨7.99%。其中,9月30日,国内现货铜价大涨,长江现货1#铜价报83140元/吨,涨760元。
期货市场方面,沪铜期货主力合约自9月25日开始大幅拉升3.4%,在26日和29日小幅回调之后,30日再度大幅上涨,盘中创出自去年5月31日以来阶段性新高83820元/吨,收盘报83110.00元/吨,上涨1040元,涨幅为1.27%。
外盘方面,LME铜价在国内“十一”假期也涨势不俗,10月1日~3日连续上涨后,于10月6日创出去年5月23日以来新高10800美元/吨,达到逾16个月新高,接近前期高点11104.5美元/吨。之后维持在10700美元上下窄幅波动。截至10月8日上午10点30分,国庆节期间LME铜价涨幅超过3%。COMEX铜也走出一波上涨行情。
程小勇认为,以往铜价上涨主要是需求驱动,例如2003~2007年受益于中国城镇化加速,2009~2010年受益于四万亿财政刺激,2020~2022年受益于疫情带来的出口提振。而此轮铜价上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受益于新能源带来的消费需求的增长,第二个阶段很大可能受供应偏紧(铜矿)和投资需求驱动,并非传统的消费需求大幅增长带来的,类似于上个世纪70年代滞胀期。
在顾冯达看来,此次铜价上行凸显出“海外通胀韧性”与“国内政策主动作为”交织的新特征。他指出,此轮上涨除受全球供应链重构、资源民族主义抬头等结构性因素支撑外,国内产业政策对供给侧形成有效托底,同时对“反内卷”与绿色转型的强调,使价格驱动逻辑更趋多元化。
“铜价持续上涨将对上下游企业带来差异化影响。”顾冯达说,一般而言,拥有自有矿源、产业链完整且成本控制能力强的铜企(如国内头部上市铜企)将最为受益。这些企业不仅能直接享受价格上涨带来的利润增厚,还可凭借规模与资源优势在加工费谈判中占据主动。相反,以外购原料为主的铜加工企业,则面临原料成本上升与利润空间收窄的压力。
程小勇也分析称,此轮铜价上涨,受益的还是矿山,或者拥有矿山资源的铜企业,利润集中在上游,中下游受加工费下降和原材料成本攀升影响,利润受到挤压。
南华期货认为,受外盘铜价上涨影响,开盘首日上海期铜跳空高开概率较大。主力合约有望踏入84000~86000元/吨区间波动。但高铜价下的产业接货意愿存疑,是需要警惕的风险点。若节后消费端未能有效跟进,铜价可能存在高位回调的压力。
紫金天风期货有色研究总监周小鸥称,预计节后沪期铜开盘涨超3%,恢复交易后存在高位回落的可能性,但考虑强基本面,短期回落均为较好的买入机会。整体看,铜市依然充满复杂性。对投资者和产业链而言,不应因单一事件影响自身判断,需要同时关注基本面和宏观政策的双重影响。
程小勇也认为,涨势尚未结束,尤其是海外财政和货币双发力,铜的投资属性会助推期价再创新高。
展望四季度行情,顾冯达认为,四季度铜价仍将延续偏强震荡格局,沪铜主力合约核心运行区间有望上移至79000~85000元/吨,并有冲击年内新高的可能。
“对于企业而言,要积极采取措施防止铜价给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下游企业,如家电、汽车和电缆等,需要积极运用铜期货和期权对冲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攀升的风险。”程小勇说。
顾冯达也建议,下游企业按需采购、结合期货工具进行买入保值,以规避原料进一步上涨风险。对于中上游企业而言,铜价大涨背后意味着高波动,如果上游企业销售节奏和价格上涨节奏没有匹配好,销售利润和存货减值的风险也不容忽视,需要做好卖出保值策略;中游加工企业主要赚取加工费,但也需要踩准节奏,做好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保值。
投资者方面,“可关注回调后的多头布局机会,但需警惕短期宏观数据扰动、海外货币政策变动及美国铜贸易政策可能引发的双向剧烈波动。”顾冯达认为,中长期看,铜作为能源转型关键金属,在“十五五规划”政策导向下具备战略配置价值,但市场参与需严格风控,避免追高杀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