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国联民生获香港交易权牌照,中型券商加速布局国际市场

时间:2025-10-10 09:05:1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孙永乐

2025年以来,中型券商加速布局国际业务,其中香港市场成为核心战略支点。近日,国联民生证券(601456.SH)宣布,其香港子公司正式获得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核发的交易权牌照,标志着公司在香港金融市场的业务布局实现关键突破。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2025年以来,包括东北证券(000686.SZ)、西部证券(002673.SZ)、第一创业(002797.SZ)等在内的多家中小券商相继宣布设立香港子公司;广发证券(000776.SZ)、华安证券(600909.SH)、东吴证券(601555.SH)等则通过增资扩股强化香港业务布局。此外,国泰君安国际(01788.HK)、天风国际等券商通过升级牌照,拓展虚拟资产交易等新兴领域。

牌照获批:国联民生香港业务迈入新阶段

10月4日,国联民生证券在官方公众号发布消息称,其香港子公司于10月3日正式获得SFC核发的第1类(证券交易)牌照。根据《证券及期货条例》,金融机构在香港开展证券交易业务必须持有该牌照,允许机构为客户提供股票、债券、期权、ETF等证券产品的买卖服务。

国联民生证券表示,此次牌照获批是公司香港子公司践行国际化战略的重要里程碑。依托该牌照,公司将全面发力投行承销、股票销售交易、股票托管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公开资料显示,国联证券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为此次牌照的获批主体,注册资本3000万港元,是国联民生证券经由国联证券(香港)有限公司间接持股的全资孙公司。


图片来源:国联民生证券官方公众号

记者查询发现,国联民生证券在香港的布局已形成体系化。除国联证券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外,其旗下还有国联证券国际资本市场有限公司(主营企业融资)、国联证券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主营资产管理)两家全资子公司。目前,国联证券(香港)有限公司已持有SFC核发的第1类(证券交易)、第4类(就证券提供意见)、第6类(就机构融资提供意见)及第9类(提供资产管理)牌照,并取得合格境外投资者业务资格。


图片来源:国联民生2024年年报

中小券商“落子”香港:差异化竞争成关键

2025年以来,中资券商布局香港市场的步伐明显提速。东北证券4月公告计划在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5亿港元;西部证券6月表示拟出资等值10亿元人民币设立香港全资子公司;第一创业8月公告拟设立全资子公司,并由该子公司在香港设立持牌子公司。

增资方面,广发证券1月向广发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增资21.37亿港元;华安证券4月计划向华安证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增资5亿港元;东吴证券同月计划向东吴证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增资不超过20亿港元或等值人民币。

业务牌照升级方面,国泰君安国际6月底获得香港中资券商首张虚拟资产全牌照。香港证监会官网显示,目前共有48家持牌机构完成“一号牌”升级,将证券交易扩展至虚拟资产交易,其中包括天风证券旗下天风国际、东方财富旗下哈富证券等。

业内人士指出,中小券商集中布局香港并非盲目跟风。一方面,港股市场交投活跃度显著提升,科技股IPO激增,为中小券商提供了差异化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虚拟资产交易、跨境财富管理等新兴领域成为业务新突破口,使其无需在IPO承销领域与头部券商正面竞争。

挑战与机遇并存:国际化布局需平衡风险与收益

尽管香港市场为中小券商提供了战略机遇,但其国际化进程仍面临挑战。今年3月,华林证券决定暂缓设立香港子公司,主要因市场环境变化,后续将择机重新申请;9月,西南证券(600369.SH)境外子公司西证国际证券(0812.HK)因未能满足复牌指引,自9月29日起不再具有上市地位。西证国际证券被西南证券收购十年间累计亏损超10亿港元,反映出部分中小券商在国际业务中面临的经营压力。

监管层面,9月底,浙江证监局对财通证券开出两张罚单,指出其在境外子公司管理方面存在未有效建立决策跟踪制度、未健全风险管控机制、提名的董事不符合任职条件等问题。这一案例凸显了券商在国际化布局中需平衡业务扩张与合规管理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香港证监会官网

从市场数据看,香港证券业上半年维持稳定增长。根据香港证监会9月29日公布的财报,上半年证券业净利润环比增加14%至289亿港元,其中交易净佣金收入和投资银行业务增速分别达23%和33%,虚拟资产交易佣金收入为1.28亿港元。

中国证券业协会9月初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末,内地证券公司设立36家境外子公司(其中35家香港子公司),总资产达1.64万亿港元,同比增加20.45%。境外子公司参与服务40家企业登陆港交所,融资金额达1081亿港元。

战略升级:香港从“桥头堡”到“战略高地”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中资券商而言,香港的角色已从出海“桥头堡”升级为国际化业务“战略高地”。这种定位转变正持续吸引券商加大在港布局力度。中金、中信等头部券商通过香港子公司加大港股IPO业务参与度,内资券商在港股市场的竞争力快速提升。

招商证券研报指出,港股市场回暖带动券商国际业务持续向好。上半年,中信证券(27.7亿元)、中金公司(24.0亿元)和华泰证券(10.4亿元)在海外净利规模上保持领先,国泰海通(以国泰君安国际计,5.1亿元)表现同样亮眼。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指出,香港的制度衔接优势与低成本牌照审批,让中小券商能快速融入全球体系。当前中小券商业务以基础交易、托管为主,轻资产运营凸显灵活性。未来预计将开展更多ESG投资,同时深化东南亚区域布局,形成“香港+东南亚”双轮驱动。不过,中小券商需警惕“重牌照轻能力”问题,必须以技术赋能细分领域,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