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百亿级资产转让频现,银行四季度加速不良资产处置

时间:2025-10-13 08:31:13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北京商报

2025年四季度伊始,银行业加速清理“历史包袱”,两则超百亿规模的债权资产转让事项引发市场关注。其中,渤海银行拟挂牌转让近700亿元债权资产,广州农商行计划出售近190亿元信贷资产包,目标直指长期占用资本、流动性差的历史遗留问题资产,旨在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本充足率。与此同时,银登中心不良贷款转让平台上,个人消费贷、信用卡透支、个人经营性贷款等“小额分散”类不良资产包正以常态化节奏挂牌转让,部分资产逾期超两年,成为行业风险缓释的重要渠道。


“年终冲刺”式甩包袱:百亿级资产转让加速

四季度伊始,两家港股上市银行率先展开“百亿级甩包袱”行动。10月10日,渤海银行公告披露,拟公开挂牌转让债权资产,涉及本金499.37亿元、利息104.36亿元、罚息93.34亿元,叠加代垫司法费用1.26亿元,债权总额合计近700亿元。从定价看,此次转让初步最低代价总额不低于488.83亿元,相当于债权总额的约7折。尽管溢价幅度有限,但已体现快速出清的导向。债权具体情况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174户债权中52户账龄在五年及以上,属于长期占用资本、流动性极差的资产。

渤海银行在公告中解释,通过转让债权,可将多年积存的经济资本占用高、流动性差的资产一次出清,预期改善资产质量、优化结构、节省风险资产占用,提高资本充足率与利用率,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仅一天前,广州农商行也披露“减负”计划。10月9日,该行公告称董事会批准一项“潜在非常重大出售事项”,拟转让合计约189.28亿元信贷资产包。资产构成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本金规模149.78亿元,利息38.97亿元,另含代垫司法费用0.51亿元与违约金0.02亿元。该资产包在2023年及2024年税前净亏损分别为5.09亿元、10.6亿元,税后净亏损分别为3.81亿元、7.95亿元。广州农商行指出,出售事项募集资金拟用于一般性运营资金,转让后将有效降低不良贷款率与拨备计提额,提升效益水平。

金融行业资深从业者廖鹤凯指出,转让债权资产可帮助银行出清长期占用资本、流动性差且业绩拖累明显的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改善结构,提升质量,释放资本空间,为未来业务拓展提供支持。

小额批量转让成常态:平台化处置激活市场

当“百亿级”大额资产包转让成为焦点时,一个规模更庞大、基础更稳固的市场已悄然成型。在银登中心不良贷款转让平台上,个人消费贷、信用卡透支、个人经营性贷款等构成的银行不良资产包,正以常态化、高频化节奏挂牌、竞价、成交。

10月至今,多家国有大行分支机构、股份制银行、城商行、村镇银行陆续发布不良贷款项目转让公告。以交通银行青岛分行10月11日发布的一笔个人消费贷款转让公告为例,该分行转让的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约1.1亿元,涉及借款人2177户,贷款五级分类全部为“损失”类,加权平均逾期天数达471.25天。

近日,平安银行也对2025年第54期信用卡透支个人不良贷款进行转让,涉及3488笔贷款,未偿本金总额5289.44万元,未偿利息689.53万元,本息合计近5979万元,另含信用卡年费、手续费、诉讼费等费用超231万元。这批贷款五级分类均为“损失”级别,借款人加权平均逾期天数长达791.5天,长期处于违约状态。

自2021年首批6家国有控股大型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参与试点以来,不良贷款转让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参与机构逐步扩展至头部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转让门槛降低与流程标准化,显著提升了银行处置“小额分散”不良的意愿与能力。在此背景下,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不良转让也逐渐增多。例如,上海浦东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挂出的2025年第1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转让项目,涉及156名借款人,未偿本息合计超8800万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高达802.56天,平均每笔贷款拖欠超两年,信用风险长期积压且回收难度大。

从风险缓释措施看,这批贷款担保情况不容乐观。156笔贷款中,105笔为纯信用贷款,占比67.3%,仅有51笔存在保证担保,缺乏有效抵押物。产业经济资深研究人士王剑辉认为,对“小额分散”类不良资产而言,传统个案清收成本高、效率低,而平台化批量转让显著降低了交易摩擦,激活了市场活力。随着金融市场发展与政策优化,个贷不良业务未来有望吸引更多元化主体参与,拓展业务边界。

构建全周期不良资产价值管理能力:市场化转型成趋势

2025年,在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金融风险防控压力持续的背景下,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迈入关键转型期。传统的“一卖了之”式批量转让模式正逐步让位于更加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的综合解决方案。

从处置手段看,不良资产证券化(ABS)成为重要补充。这类方式可将不良资产转化为证券在资本市场发行,实现资产“出表”并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处置。近年来,监管部门逐步放宽不良ABS发行条件,基础资产范围扩大至个人住房按揭、消费贷、信用卡透支等,发行流程趋于简化。

从参与主体看,2024年5月,金融监管总局下发通知,明确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可将债委会项目等五类风险资产转让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进一步丰富市场供给,提升处置效率。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中小银行应采取差别化措施,综合运用现金清收、自主核销、不良资产转让和证券化等方式,加大处理力度,提高处置速度。同时,应放宽政策限制,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创新处置方法,提升市场供给能力。

廖鹤凯进一步指出,银行应构建“全周期、主动化、生态化”的不良资产价值管理能力。对风险初现但仍有经营价值的客户,应提前介入,联合AMC等设计债务重组、资产剥离、引入战投等综合方案,避免风险恶化。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结合宏观经济、区域经济、行业景气度、企业经营数据等,对不良资产的回收率、处置周期进行更精准预测,有效防控风险。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