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妖小妖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一、多地推倒“35岁职场围栏”,年龄限制迎来新变局
“十年寒窗苦读,不如一纸年龄限制?”曾几何时,“35岁门槛”成为无数职场人难以跨越的鸿沟,限制了众多有志之士的职业发展。然而,近期全国多地纷纷采取行动,推倒这道“35岁职场围墙”,为职场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以上海市为例,2025年度考试录用执法类公务员的报考年龄已调整为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不仅如此,在省考中,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明确规定,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特定基层岗位如优秀村(社区)书记、工青妇专职干部等,报考年龄可放宽至40岁。中央机关公务员招录同样紧跟步伐,对2025年应届硕博研究生放宽至40周岁以下。
事业单位也积极跟进这一变革。四川省眉山市、遂宁市2025年下半年事业单位招聘首次将年龄限制放宽至本科38周岁、研究生43周岁以下,退役军人在此基础上还可再放宽2周岁。山东、新疆、贵州等地更是将部分岗位年龄放宽至45周岁以下,为更多人才提供了进入事业单位的机会。
二、年龄限制放宽背后:劳动力结构变化与人才价值重估
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是我国劳动力结构的深刻调整。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全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已从1985年的32.25岁上升至2022年的39.72岁。这一数据的变化,反映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老龄化趋势,也促使传统的招聘标准进行相应调整。
同时,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年。劳动力素质结构的显著提升,要求传统的“学历+年龄”筛选方式必须做出改变。政府部门在招聘时,更加注重求职者的职场经历、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群众工作经验等实务能力,这些人才对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放宽年龄限制,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调整,更是对人才价值的重新认识。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这一政策的出台,为打破年龄限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随着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进,让劳动者的职业生命周期更加完整,也成为放宽年龄限制的现实考量。这一举措不仅为“35岁+”群体提供了宝贵的职业发展机会,帮助他们实现稳定的职业成长,更是对每个人职业发展路径多样性的尊重。
三、建立以技能、绩效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推动职场年龄歧视的彻底改变
当然,要彻底改变职场年龄歧视,关键在于建立以技能、绩效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形成“年龄不是门槛,能力才是标准”的社会共识。这一目标的实现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开启了推倒多米诺骨牌的序幕。
作为就业市场的风向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这一变革必将引导企业等其他用人单位重新审视招聘年龄要求,对全社会产生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35岁门槛”将真正成为全社会的过去式。
当各年龄段劳动者能够各展所长时,就业市场必将迸发出更大的活力。这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将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