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99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人占比超七成,原因何在?

时间:2025-10-13 20:22:37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时代周报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马欢

当地时间10月13日,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正式揭晓,引发全球经济学界广泛关注。本届奖项授予了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三位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领域的杰出贡献。


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学研究的风向标

诺贝尔经济学奖自1969年设立以来,已成为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它不仅是对获奖者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当前全球重大经济议题的回应。据统计,从1969年至2025年,该奖项共颁发57次,共有99人获奖,其中美国人占了73位,占比近74%,这一数据远超其他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统计包含了在美国出生的美国获奖者,以及后来取得美国国籍的获奖者。自2000年以来,除了201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由法国人让·梯若尔单独获得外,其余每届获奖者中都有美国人的身影。每一年被讨论的大热人选,也以美国经济学家为主。

今年获奖者有何不同?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一半奖金授予了美籍以色列经济学家乔尔·莫基尔,以表彰他“发现了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莫基尔1946年出生于荷兰莱顿,1974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美国西北大学教授。他长期研究技术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提出“增长的文化”理论,认为18世纪欧洲文化价值观的转变推动了科学知识向技术的转化。

另一半奖金则共同授予了法国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吉翁和加拿大经济学家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们“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阿吉翁1956年出生于法国巴黎,1987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豪伊特1946年出生于加拿大,197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布朗大学教授。两人合作构建的“熊彼特增长模型”成为主流宏观经济学核心文献之一,主张政府需平衡竞争政策以应对创新过程中的矛盾。


图源:诺奖官网

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委员会表示,三位获奖者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创造性破坏如何制造冲突,必须以建设性的方式进行管理。否则,创新将受到老牌公司和利益集团的阻碍,这些公司和利益集团可能会处于不利地位。“获奖者的工作表明,经济增长不能被视为理所当然。我们必须维护创造性破坏背后的机制,这样我们就不会再次陷入停滞。”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委员会主席约翰·哈斯勒说。

三位获奖者的研究,为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理解技术创新如何推动长期经济增长提供了理论框架,这对评估科技投资和创新政策的经济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次聚焦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这也延续了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青睐宏观经济研究的传统。

为何诺贝尔经济学奖青睐美国人?

为何诺贝尔经济学奖几乎成了美国学者的专属奖?这一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

首先,这与美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有着很大的关系。从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一直处于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其在经济理论上的研究也领先于世界各国。特殊的经济大环境为美国经济学家的成功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造就了许多著名经济学家,他们所研究的领域也是基于美国当时的整个经济环境。

更重要的是,美国在经济学领域是公认最发达的,尤其在学术研究和教育方面。美国的经济学教育体系完善,提供了从基础到前沿的广泛专业方向,且与金融、政策研究等紧密结合。对于有志于研究经济学的人才来说,美国拥有多所全球顶尖经济学研究型大学,如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也大多来自于此。

其中,无论从获奖者的数量还是影响力来看,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都位居前三。不少获奖者获得的博士学位或最早做出的科研成果,都是来自于这三所高校。“在经济学领域,美国人或在美国院校工作的学者的优势地位更为明显。”已故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艾伦·桑德森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