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经贸领域风云突变,特朗普政府抛出“对中国加征100%关税”的威胁,引发全球市场剧烈震荡。然而,中国资本市场以稳健表现打破预期,其背后既有外部压力的转化,更源于中国在关键领域的战略突破。
上周五,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布强硬言论后,美股三大股指集体跳水,纳斯达克指数单日暴跌3.56%,七大科技巨头市值蒸发5.5万亿元,上演“黑色星期五”惨剧。
受此影响,A股市场周末期间弥漫悲观情绪,但实际走势却超出市场预期。周一开盘后,沪深两市低开高走,成交额达2.35万亿元。截至收盘,沪指微跌0.19%,深成指跌0.93%,创业板指跌1.11%,稀土永磁、芯片产业链、有色金属等板块逆势上涨,多只稀土概念股涨停。
A股逆势走强的双重逻辑
这一反差表现源于外部压力转化与内部战略突破的双重作用。
外部变局:特朗普政府快速转向
关税威胁发出后仅48小时,美国副总统万斯即表态“愿与中国理性谈判”,特朗普随后改口称“美国希望帮助而非伤害中国”。这种“发怒-焦虑-妥协-结果”的四步策略(被网友戏称为TACO模式)已形成固定套路,市场对其“狼来了”式威胁的免疫力显著增强。
内部突破:稀土与芯片双王牌
稀土战略管控升级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实施稀土出口新政,将稀土产品及全链条技术(包括开采、冶炼、磁材制造等)纳入管制,设置0.1%的极低含量门槛。这意味着任何使用中国稀土的产品,即使含量微乎其微,也需申请出口许可。
作为现代工业“维生素”,稀土广泛应用于汽车(1kg/辆)、机器人(4kg/台)、F-35战斗机(417kg/架)等高端制造领域。中国占据全球49%的储量、69.2%的产量,控制着90%以上的精炼产能和钕铁硼永磁体生产,是全球唯一具备全产业链能力的国家。
美国国防情报公司报告显示,其1900余种武器系统关键矿产依赖中国供应。稀土管控直接卡住西方高端制造的“七寸”,成为重要的战略筹码。
芯片自主化进程加速
面对美国2020年以来对10nm及以下芯片技术的封锁,中国半导体产业实现重大突破。深圳国资委旗下新凯来公司已攻克7nm制程,被业界誉为“中国版阿斯麦”。
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战略新兴企业,主攻半导体设备国产化。其技术覆盖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等核心装备,仅光刻机领域尚未完全突破。但有消息称,其子公司研发的28nm DUV光刻机已进入中芯国际试量产阶段,若成功将实现95%芯片国产化。
新凯来前身是华为2012实验室星光工程部,汇聚半导体设备领域顶尖专家。其概念股近期表现强劲,反映市场对“中国芯”硬实力的认可。
从CPU、GPU到存储芯片,从操作系统到AI框架,中国半导体产业已构建完整生态。面对外部压力,我们正以稀土战略管控与芯片技术突破为双翼,实现从“受制于人”到“自主可控”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