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热闹的港股市场,近日炸出一颗惊雷——昔日“水果一哥”洪九果品因一揽子违规问题,成为港股历史上首例被强制退市的“第一股”。这场资本神话的崩塌,不仅让642亿港元市值灰飞烟灭,更暴露出新消费赛道背后的疯狂与荒诞。
2025年4月,港交所一纸公告将洪九果品推向深渊:因未完成财务调查、高管涉嫌刑事犯罪、内部控制失效等六大问题,这家曾被资本追捧的“水果第一股”将被强制退市。而就在三年前,其市值还一度飙升至670亿港元,创始人邓洪九夫妇身家近百亿,如今却只剩27.95亿港元残值。
这场崩塌的导火索,始于2023年财报的异常数据。毕马威审计发现,洪九果品应收账款激增至76.67亿元,但收入仅增长46.7%,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更离谱的是,其多地分公司与客户注册地址高度重叠,大量“空壳公司”缺乏真实经营痕迹。随着监管深入,虚构交易、伪造单据、骗取银行贷款等黑幕逐一曝光,邓洪九的“商业帝国”瞬间崩塌。
邓洪九的创业故事曾被创投圈奉为经典:1970年生于重庆农村,幼年丧父后成为朝天门码头的“棒棒”(搬运工),靠卖红桔积累第一桶金,最终带领“棒棒军团”转型水果批发。这种“草根逆袭”的叙事,完美契合了VC/PE对创业者“勤劳+敏锐”的期待。
2002年成立的洪九果品,凭借“端到端”供应链模式迅速崛起。IPO前,深创投、天壹资本、CMC资本、顺丰控股等“顶流”机构至少6轮加注,其中C轮融资达13.26亿元。2020年,阿里巴巴以5.91亿元认购8%股权,将其推上水果行业顶端。2022年港股上市时,洪九果品首日市值达186.83亿港元,年底更因股价暴涨被冠以“跨年第一妖股”。
但光鲜背后,邓洪九早已开始编织谎言。为持续扩大资金盘,他通过虚构交易、伪造单据骗取银行贷款,甚至在社交平台塑造“互联网成功学大师”人设,宣称要“带领果农致富”。然而,当2023年财报暴露应收账款激增、现金流为负时,这场持续十年的资本游戏终于露馅。
洪九果品的崩塌,也让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战略蒙上阴影。2016年马云提出“五新”概念后,阿里一直在全球寻找符合标准的标的。洪九果品的“端到端”供应链模式,恰好契合阿里降低损耗率、提升效率的需求。
2018-2019年,邓洪九通过B轮4.9亿元融资引入深创投、招商局资本等“顶流”VC/PE,又从CMC资本手里搞定5亿元C轮融资。作为阿里投资阵营的长期伙伴,CMC资本的背书为洪九果品增添了光环。2020年,阿里果断出手斥资5.91亿元认购8%股权,使其C轮合计斩获13.26亿元融资。
然而,阿里看中的供应链优势,最终成了财务造假的遮羞布。当毕马威发现洪九果品多地分公司为“空壳”时,这场价值13.26亿元的资本合作,彻底沦为笑柄。更讽刺的是,阿里曾参与投资的“社区团购王者”十荟团已于2022年崩盘,如今洪九果品再陷退市危机,新零售战略的选股眼光屡遭质疑。
洪九果品的案例,暴露出新消费赛道“讲故事大于做业务”的顽疾。从2013年“双创”浪潮兴起,到2015年邓洪九通过PPT融资打开资本大门,再到2022年市值飙升至670亿港元,这场资本狂欢始终建立在虚构交易、财务造假的基础之上。
数据显示,2019-2021年洪九果品营收复合增长率达122.4%,经调整利润复合增长率118.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但这种“奇迹”背后,是应收账款激增、现金流为负的致命隐患。当监管利剑落下,642亿港元市值瞬间蒸发,投资者血本无归。
如今,邓洪九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公司主要办公场所被查封。这场持续十年的资本神话,最终以“水果界最大忽悠”被赶出港股收场。对于新消费赛道而言,洪九果品的崩塌无疑是一记警钟:没有真实业务支撑的“故事”,终将沦为资本市场的弃子。
(本文数据来源:港交所公告、天眼查APP、毕马威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