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6日,在美国纽约Casa Cipriani举办的Citadel Securities「2025年全球市场未来」会议上,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与红杉资本合伙人Konstantine Buhler展开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竞争的深度对话。这场对话意外曝光了一个震撼数据:受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影响,英伟达在中国AI芯片市场的份额已从巅峰时期的95%归零。
黄仁勋在对话中坦言,人工智能作为新兴战略技术,其监管政策需要服务于国家竞争力目标。他指出美国政策制定者「希望赢得AI竞赛」的初衷无可厚非,但过度限制的政策正在产生反效果。「伤害中国的政策往往也会伤害美国,甚至更糟」,这位科技领袖发出警告,呼吁政策制定者回归技术本质。
数据显示,中国拥有全球约50%的AI开发者群体。即便在遭遇芯片禁运的情况下,中国科技企业仍成功开发出DeepSeek等领先AI技术。黄仁勋强调,开发者生态是AI产业的核心资产,限制中国开发者接触先进技术,本质上是在削弱美国技术的影响力。
自2022年10月美国启动对华高端AI芯片出口管制以来,英伟达经历了三次「芯片阉割」危机:从A800到H800,再到H20,每次特供版芯片推出后不久,美国政府就会升级管制措施。2025年4月的新规直接导致H20芯片停售,英伟达被迫取消中国订单,造成当季45亿美元库存损失和80亿美元潜在收入流失。
尽管8月获得H20出口许可,但15%的销售额分成条款和持续的安全审查让市场前景蒙上阴影。7月31日,中国国家网信办约谈英伟达,要求其说明H20芯片的漏洞后门风险;9月15日,市场监管总局又以违反反垄断法为由展开调查。多重压力下,H20在华销售已近乎停滞。
黄仁勋提出「平衡策略」理论:美国需要在「获胜」和「保持领先」间找到支点。他以英伟达技术为例,指出完全切断对华供应将导致美国失去全球最大AI市场之一,而适度开放特供版本既能维持技术优势,又能培育开发者生态。
这位科技领袖算了一笔经济账:到2026年,中国AI市场规模将达500亿美元,进军该市场不仅能带来直接收益,更能促进美国税收、就业和技术迭代。他比喻中国是「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警告美国若主动退出将错失战略机遇。
当前英伟达正推动基于Blackwell GPU的对华定制版芯片获批,这场技术博弈折射出更深层的产业规律:在全球化技术生态中,单边制裁往往导致双输局面。正如黄仁勋所言,「让世界依赖美国技术」的前提,是保持技术的开放性和竞争力。
这场市场份额归零事件,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商业挫折,更是全球技术治理体系的警示案例。当政策制定者挥动管制大棒时,或许需要更审慎地评估:我们究竟是在保护技术优势,还是在亲手摧毁它?
编辑:芯智讯-浪客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