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蓝丽琦
10月17日,兴业基金正式发布关于董事长变更的公告,宣布公司新任董事长为刘宗治,其已于10月16日正式履职。原董事长叶文煌因年龄原因正式退休,刘宗治的接任标志着兴业基金在董事长层面完成了平稳的新老交替。
来源:兴业银行官网
兴业基金的控股股东为兴业银行,持股比例高达90%,是业内典型的“银行系”公募基金公司。与多数公募基金公司的人事变动路径相似,刘宗治的履历与兴业银行有着深厚的渊源,其长期在兴业银行总行担任重要职务。
根据天天基金网的数据,截至9月17日,兴业基金的在管规模已达到4539.64亿元。其中,债券型和货币性基金合计规模高达4184.56亿元,占比超过92%,显示出固收类产品在公司中的绝对主导地位。
公开信息显示,刘宗治生于1974年9月,今年已满51岁。虽然其过往并无公募机构的相关经验,但其在兴业银行任职多年,对投行业务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刘宗治曾任兴业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助理,企业金融总部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风险总监,以及投行与金融市场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总经理等职务。其工作经历均集中在兴业银行总行,且所在部门的业务内容均与投行紧密相关。
来源:兴业基金公告
此次离任的叶文煌于2023年4月上任兴业基金董事长。在加入兴业基金之前,他曾任兴业银行深圳分行副行长、成都分行副行长,以及兴业银行总行资产托管部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务。
根据兴业银行财报,其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包括债券承销、并购融资、银团融资等三个板块。2025年上半年,兴业银行承销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规模达到4334.13亿元,位列市场第二位,市场占比8.85%;承销境外债券规模32.17亿美元,位列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位。
此外,兴业银行还抓住了并购项目的机遇,上半年并购融资投放达到1159.51亿元,同比增长31.03%;银团融资投放1211.31亿元,同比增长13.48%。
刘宗治的“空降”兴业基金,无疑将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投行经验。有业内人士指出,刘宗治深谙资本市场规律与资管机构发展逻辑,其上任后有望进一步强化兴业基金作为“银行系”公募的核心优势,持续融入兴业银行的整体战略布局。
这并非兴业基金今年首次出现高管变动。今年7月,兴业基金原副总经理张顺国转任公司督察长;9月,公司迎来新任总经理助理蒲延杰,其原为兴银理财首席权益投资官。
张顺国的转任意味着其从分管业务转向了对内监督。在基金公司中,督察长除了要对公司各项制度、业务的合法合规性及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察、稽核以外,对其余高管还有监督权限,必要时需向证监会直接报告。
蒲延杰的金融业履历丰富,涵盖银行、理财子公司、券商、公募等多类型的金融机构。在公募方面,其曾在申万菱信基金担任固定收益投资总部总监助理、权益研究部负责人、权益投资部联席负责人等职务。
人事变动的背后,或是兴业基金谋求转型的体现。根据天天基金网的数据,截至9月17日,兴业基金在管规模达到4539.64亿元,但债券型和货币型基金合计占比仍然超过90%,固收类产品仍然占据绝对比重。
这与兴业基金的“基因”密切相关。其由兴业银行、中海集团共同出资成立,其中兴业银行长期持股90%,处于绝对控股地位。根据Wind数据,截至10月17日,兴业基金有102只基金在兴业银行进行代销,占公司总基金数超过80%。
从产品业绩来看,今年兴业基金不乏有表现突出的产品。根据Wind数据,兴业基金的200余只产品中,有4只产品今年以来回报超过40%,还有38只产品今年以来回报在20%~40%之间。不过,在这42只高收益产品中,有9只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迷你”基,仅有6只的规模高于10亿元。而产品规模过百亿的16只产品,今年以来回报也仅维持在1%左右,还有3只回报为负。
值得一提的是,兴业基金的在管规模在今年迎来了大幅扩张。截至2024年末仅有3466.94亿元,到今年9月17日已经增至4539.64亿元(部分类别基金规模未更新)。从各类基金增长规模来看,仍然是固收类产品占主导地位,债券型基金、货币性基金分别增长近450亿元、480亿元。
一年内规模增长过千亿,在“银行系”公募中较为亮眼。对比之下,规模相似且同为“银行系”的交银施罗德基金、浦银安盛基金今年在管规模均出现下滑。
兴业基金方面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回溯近年发展,公司在具备传统优势的固收领域顺势而为,兼顾固本培基和创新优化,通过不断完善的固收和“固收+”产品线来满足投资者稳健配置需求;在权益领域谋定后动,丰富不同策略产品的研发及创设,构建清晰完善的主被动权益产品体系,力争为投资者创造长期可持续的价值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