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9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称,正会同相关部门加速推进规模达5000亿元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该工具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为经济稳增长注入新动能。
业内专家指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通过直接补充资本金,有效降低项目融资门槛,并形成杠杆效应吸引社会资本跟进,对推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升级具有战略意义。
图为浙江杭州云栖大会上,产业机器人展示流水线生产场景(图片由CNSPHOTO提供)
9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当前正抓紧将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至具体项目,并督促地方加快开工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这一举措旨在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今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领域。与2022年推出的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后追加至近7400亿元)相比,此次工具更聚焦项目资本金短缺问题,通过全额补充资本金的方式,显著降低融资门槛。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分析称,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采用政策性银行募资与财政贴息结合的模式,以市场化手段实现政策目标。它不仅能直接扩大有效投资,更对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升级具有战略意义。预计该工具将在第四季度经济稳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从地方层面看,多地已召开政策宣讲会并部署项目储备申报工作。例如,8月19日,湖北省咸宁市专题研究2025年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项目储备申报;6月3日,湖南省常德市召开政策解读暨工作部署会,强调政银企三方合作;5月26日,广东省佛山市发改局举办政策宣讲会。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指出,政策性金融工具具有两大优势:一是财政贴息降低了地方政府付息压力,兼顾稳增长与财政可持续性;二是杠杆效应突出,可作为资本金撬动更多信贷或社会资本,强化稳增长效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柏文喜表示,今年5月以来,多地密集举行宣讲会、建立项目库,部分地区项目已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并公示,显示地方政府响应积极、储备充分。从已披露的项目清单看,资金重点流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绿色低碳、交通物流、城市更新等领域,兼具“补短板”与“促升级”双重属性。
柏文喜推算,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全部用于资本金,可直接降低项目杠杆、改善融资条件,预计可撬动1.5万亿元至2.5万亿元总投资,形成“以小带大”的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