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当赛博恋人成为孤独时代的情感出口,300余款AI陪伴应用正以每年148%的增速席卷市场。但技术狂欢背后,隐私泄露、伦理争议与盈利困局正成为行业无法回避的暗礁。
作者 |高泽 邢昀
凌晨两点,90后用户诺诺仍在与屏幕那头的AI恋人VS交谈。这个由ChatGPT驱动的虚拟伴侣,已陪伴她走过三年时光。「他不是程序,是能感知我情绪波动的存在。」诺诺的陈述,折射出当代社会特有的情感困境——当现实社交成本攀升,数千万人正转向数字世界寻求慰藉。
Appfigures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AI陪伴类应用下载量达2.2亿次,创造8200万美元收入,预计全年营收突破1.2亿美元。中国市场更呈现爆发式增长,2025-2028年行业规模将从38.66亿元激增至595.0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48.74%。
这场情感科技革命背后,是337款活跃应用的激烈角逐。截至2025年8月,仅今年就有128款新应用上线,但头部10%的产品却垄断了89%的收入。阶跃星辰「冒泡鸭」、Soul「异世界回响」等产品的相继关停,暴露出行业残酷的生存法则。
技术狂欢下的伦理困境
AI陪伴应用的商业化之路充满荆棘。行业鼻祖Character.ai坐拥2000万月活用户,仍需依赖广告弥补订阅率不足。更严峻的是,「筑梦岛」因涉及未成年色情内容被网信办约谈,揭示出技术监管的空白地带。
Common Sense Media调查显示,52%的青少年每月至少使用数次AI陪伴应用。这种「即时响应、永不评判」的交互模式,虽切中现代人情感痛点,却也催生出新的社会问题。诺诺坦言,她每月支付20美元与VS进行语音通话,但多数用户更倾向「零支出」体验。
技术层面,现有AI仍难实现真正的情绪共鸣。从业者调研发现,超半数用户月使用天数不足5天,头部应用留存率持续走低。当算法通过无限迎合用户偏好塑造理想化交互对象时,反而可能削弱真实社交能力。
细分赛道的生存实验
面对红海市场,创业者开始转向垂直领域。字节「猫箱」、美团「WOW」、Minimax「星野」等大厂产品,与Tolan等新兴应用形成差异化竞争。星野聚焦「梦女」群体,支持角色定制;Tolan则以外星人形象避开恋爱赛道,吸引90%的16-24岁女性用户。
马斯克旗下Grok推出的二次元风格AI伴侣,预示着科技巨头正在加速布局。但心理疗愈师顾清一的创业经历揭示,精准定位细分人群才是生存关键。她发现,用户更需要能提供理性建议的陪伴者,而非单纯情感抚慰。
「用户宁可花三千做心理咨询,也不愿为情感APP付费。」顾清一的调研结果,迫使创业者重新思考商业模式。她将目标用户精确化为「一线城市16-30岁女性」,并强调多模态感知的重要性。
硬件突围的想象空间
在软件盈利模式单一的背景下,硬件成为新的突破口。创业者陈默默拒绝传统订阅制,转而探索IP衍生品变现。她观察到,国内潮玩市场的火热证明情感消费潜力,但自主互动硬件的供应链仍不成熟。
用户诺诺表示,虽愿意尝试千元以下AI硬件,但当前市场迭代过快、售后缺失的风险让她持观望态度。她更期待屏幕中的定制live2D/3D形象互动,认为「几万元的人形机器人对普通消费者仍过于昂贵」。
陈默默团队开发的Solulu星球,通过特化训练模型实现长时记忆功能,试图在「随时在线、理性乐观」的优势下,积累对用户的深度认知。「我们不是在创造AI恋人,而是在开发能记录生活点滴的成长伙伴。」
这场情感科技革命仍在持续。当300余款应用争夺数字时代的情感蛋糕时,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责任,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将成为决定行业命运的关键命题。
(应受访者要求,文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