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消费者轻抚iPhone 15 Pro的钛合金边框时,或许未曾想到这份精致触感背后,藏着一家中国供应商的资本突围战。近日,为苹果提供钛边框的江苏康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康瑞新材”)向深交所递交招股书,正式开启主板IPO征程。更引人注目的是,这家企业刚成为2025年第二批现场检查抽签的12家企业之一。
作为苹果、比亚迪等巨头的供应商,康瑞新材三年净利润暴增7倍的财务数据颇为亮眼,但同期曝出的漏税11万元、违规转贷5亿元等内控问题,却为这场IPO蒙上阴影。而公司实际控制人——一对70后夫妻三年分红套现超6500万元的操作,更让市场对其治理能力产生质疑。
成立于2001年的康瑞新材,在精密金属材料领域默默深耕二十余载。直到2019年打入苹果供应链,2023年iPhone15 Pro系列采用钛合金边框,才真正站上消费电子风口。其生产的钛-铝复合材料经富士康、比亚迪等代工厂加工后,成为iPhone边框、手表壳体等关键部件的核心材料。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公司营收从10.53亿元飙升至29.98亿元,净利润从4755万元跃至4.04亿元,三年增幅超七倍。消费电子业务贡献了绝对增量,来自该领域的收入从7.59亿元增至26.83亿元,占比从74.52%提升至90.61%。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苹果产业链的强力支撑。报告期内,来自X公司(未明确但疑似苹果)产业链的收入分别达7.58亿、21.73亿、21.2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高达74.39%、88.41%、71.62%。公司坦言,未来仍高度依赖该客户,且随着iPhone17 Pro系列改用航空级铝合金,2025年来自X公司的收入存在下降风险。
在研发层面,公司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3666.95万元、4826.24万元和8122.23万元,但研发人员仅129人,占员工总数3.91%。此次IPO拟募资11.05亿元,其中5.98亿元投向年产5000吨钛合金材料项目,2.16亿元用于金属层状复合材料零部件项目,显示其持续深耕消费电子领域的决心。
在冲刺IPO的关键期,康瑞新材的合规问题集中暴露。2020年12月至2022年10月,因工作疏忽漏报燃油附加费等运输费用,导致漏缴税款11.01万元,被江阴海关罚款3.3万元。更严重的是,2020-2023年间公司通过子公司及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转贷,规模从千万元级飙升至2023年的5.19亿元。
“转贷行为可能涉及骗取贷款罪刑事风险,以及被加收利息、提前收回贷款的民事风险。”专职IPO律师周正杰指出。尽管公司宣称2023年后无新增转贷且借款均已归还,但历史遗留问题仍引发监管关注。
资金管理层面,公司2022年、2023年通过个人卡收取废品款发放奖金(金额0.91万、6.17万元),2023年3月向合作方“中科算能”拆出1500万元资金,同期存在无真实交易背景的票据背书转让行为(累计超1100万元)。此外,子公司江阴安兆为950万元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后,因借款方违约被迫代偿945.14万元,其中885.14万元至今未能收回。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建议,公司需完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控和风险管理体系。招股书显示,公司已修订《内部控制手册》,新增进口业务管理、对外担保管理等专项章节,设立内控监督部门,2023年下半年至今已完成3轮内部审计,未发现重大内控缺陷。
康瑞新材的实际控制权牢牢掌握在朱卫与LILI(李莉)夫妇手中。这对创业搭档通过直接与间接方式合计控制公司72.52%股份,对应4107.65万股。董事长朱卫1970年出生,从江阴化肥总厂业务员起步,1998年自主创业,2001年创立康瑞有限。配偶李莉拥有加拿大国籍,目前担任新加坡康瑞董事。
在享受公司成长红利方面,这对夫妇毫不手软。2022年和2024年,康瑞新材先后两次现金分红总额达9000万元,朱卫夫妇从中获得超6500万元收益。但股权演变过程充满波折:2001年设立时为享受外资政策优惠,朱卫委托中国台湾居民王聪贤代持25%股权,直至2006年通过股权转让规范;2021年机构投资者江阴十竹斋入股时也存在500万元股权代持情况,2024年5月才通过股权转让消除历史瑕疵。
尽管招股书强调所有历史代持问题已彻底解决,股权权属清晰无争议,但市场仍对公司治理透明度保持关注。这场由70后夫妻主导的IPO大考,能否在苹果供应链光环与内控红灯的双重影响下顺利“过关”,将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看点。
互动话题:你看好这对70后夫妻闯关IPO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